黄土之下的海龙囤
海龙囤遗迹
土司的厕所
刚刚过去的2012年,我省的一项考古发掘,因“以考古探寻中国土司制度意义重大”而入选2012年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这项成果,就是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去年进行的为期200余天的遵义海龙囤考古发掘,它为海龙囤成功晋级“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这一年,贵州考古成果显著,引发各界前所未有的关注。自5月中旬起,几乎每周媒体均有关于贵州考古的新闻推出,并两上中央电视台。多项工作开创了贵州考古的第一次——
第一次用全站仪对考古现场进行全面测绘;
第一次航拍与航测;
第一次对考古现场进行三维激光扫描;
第一次开展大型公众考古活动;
第一次有国家局领导莅临考古工地指导;
第一次就某次考古发掘召开专家现场会,等等。
2012年,对贵州考古而言,是不平凡的一年。
田野成果累累:海龙囤遗址入选中国考古新发现
记者在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采访了解到:该所去年取得了显著的田野成果和工作业绩,全所共完成考古调查41项,其中配合基本建设考古调查39项,区域性考古调查2项。共发现文物点289处(座),其中古生物化石点2处、史前遗址24处,秦汉遗址1处、宋明遗址4处、宋明墓葬244座、地面文物遗存12处、汞矿开采遗存2处。
在考古发掘方面,2012年共进行考古发掘4项,包括海龙囤考古发掘、赫章可乐廖家坪遗址和墓葬的发掘、务川镇南汉墓发掘、平坝牛坡洞遗址发掘。
完成海龙囤遗址和万山汞矿遗址考古调查勘探和清理工作。
海龙囤遗址:入选中国考古新发现
海龙囤是遵义的一座古代军事城堡,始建于唐朝,扩建于南宋及明朝,1600年初夏毁于明朝“平播”的战火。
海龙囤遗址位于遵义西北30余公里处的太平乡龙岩山,又名龙岩囤。它居群山之巅,四面陡峭,左右环溪,面积1.5平方公里,植被完好,山川险峻,是当今中国乃至亚洲保存完好的中世纪城堡遗址。
11年前,海龙囤正式成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2年3月,贵州省文物局正式启动海龙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相关工作,4月23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领衔的联合考古队在副所长李飞的带领下进驻海龙屯,展开田野考古工作。考古的介入,在为人们揭开海龙屯神秘面纱的同时,也为申遗工作提供了具象支撑。
联合考古队在为期半年多的海龙囤考古发掘工作中取得重大突破:发现了环绕新王宫的城墙、厨房、厕所以及采石场、窑址等遗迹。其中的城墙,一共长504米,有一部分城墙在地面有遗留。发掘中,出土各类文物达2000多件,目前已经修复了100多件器物,还发掘出很多物件,有动物骨头做的秤杆、青铜做的象棋子、考究的砚台等。此次考古发掘初步厘清新王宫建筑群的整体格局,对全囤遗存的分布与功能有了新的认识,为海龙囤成功进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奠定了坚实基础。
海龙囤的发掘,在贵州考古中首次采用了航拍与航测、重要遗迹的三维激光扫描、全站仪测绘等新的记录手段,极大提升了田野水准,发掘水平与发掘成果得到业界广泛认同,成功入围了由中国社科院每年组织评选的“2012年度中国考古新发现”,入围这一新发现的成果在全国仅有6项;此外,这一发掘还入围文物出版社的“2012年度全国重要考古发现”。
海龙囤的发掘还开启了与当地政府积极互动,与当地村民有效沟通,以及发掘、保护与展示整体推进的新模式。针对当地贫困村民所开展的慈善活动,被国内媒体及专家高度赞扬,称其“走出文化扶贫新路”、“不仅做考古,还关注了民生”。
推荐阅读:
文物管理保护 如何“不差钱”?
绍兴“一河两街”完工古城街头更靓了
温州著名历史文化古迹藏在钢筋水泥间
陕西出土三具明代精美彩棺
分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