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
  首页 | 谈古论今 | 文物古迹 | 古建艺术 | 古建营造 | 古典园林环境 | 古建器皿 | 古建历史 | 古建论坛
 古建首页 >> 谈古论今 >> 古建资讯 >> 正文
义乌农房改造能否携古建筑同行
来源:义乌新闻网  作者:方星梁 方冰  日期:2012-9-14

    人们常说,古民居建筑蕴藏深厚文化内涵,是宝贵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然而,随着城乡一体化发展,许多古民居建筑的去留处在了十字路口。连日来,记者走进佛堂、城西、廿三里等镇街,发现一些古民居建筑正处于这样尴尬的境地。

    近年来,义乌农房改造高潮迭起。那么,农房改造能否携手传统的古建筑,与之同行,迈上农村现代化的高速列车?

    扫描:义乌古民居建筑体量庞大

    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的城建档案馆馆长吴丽娃,2010年时曾主编出版过《义乌古建筑》一书,她介绍,义乌古民居建筑体量庞大。至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义乌各地保存完好的古建筑有1000多处,其中明朝的有218处,清早期的有171处。

    8月底,记者在佛堂镇塘下洋村看到,那里有一幢叫做“全园”的古民居建筑。它建于清道光年间,落地房子共有120间。据说,原来的建筑范围内,有厅、堂、轩、舍、田、地、山、塘,可谓山水园林式古民居集群,故美其名曰“全园”。

    在廿三里街道大岭村,记者见到了体量更大的古民居建筑群。村民丁守友今年已经70岁,据其考证,大岭村这群古民居建筑共有十八幢堂楼九座花厅,它们连成一体,整个建筑群体有378间房子,总长度达264米,其中台门屋有30间,花厅12座,天井34处……它们始建于公元1734年,落成于公元1782年,历时近50年。

    令人遗憾的是,近20年来,许多古建筑已经消失。即使留存的古建筑中,许多也已破败不堪。记者在佛堂镇塘下洋村看到,这座“全园”已经“残破不全”,主厅堂的主梁已经摇摇欲坠,村民用砖块垒成砖柱,赖以支撑着;一些雕刻精美的“牛腿”或被盗或破落;园内主厅堂天井内长着杂草,堆放着杂物,少有人清理。

    对于这些古民居建筑,许多百姓都表示十分可惜。大岭村老年协会负责人丁佩荣,今年72岁,他感慨地说:“这么多的好房子,至今只剩下不到1/3,非常可惜!应该采取措施加以保护,好好传承下去。”

    审视:古建筑背后尽显文化与精神

    事实上,每一幢古民居建筑的背后,都是一种文化的体现,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更是一种精神的凝聚,是激励后人开拓创业的强劲动力源之一。

    丁守友告诉记者,大岭村目前现存的古民居建筑群,不到当初建成时的三分之一,但人们不难发现其中蕴藏的文化内涵:它们的建筑形体大体上以蓉竹公厅为中心的南北线为主轴,东西两侧次第铺开排列,体现了中国传统宗族礼制文化的特点;而从建筑内部的一些雕刻饰件中,更是体现了当时人们的审美情趣与价值观念。比如,走廊雕刻小饰件“渔樵耕读”,体现的就是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

    展望:新村庄“画布”能否同时涂抹传统与现代的色彩

    有人比喻说,近年来,中国的许多村庄农房改造后,由于缺乏传统古民居建筑的保护,使得中国乡村的“画布上,涂着不土不洋的色彩”。

    好在我市已经采取了多种措施,抢救保护或者开发利用古民居建筑,并将其结合到农房改造中。2006年以来,我市相继出台了《义乌市新农村二十一条》、《义乌市新农村建设中关于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推动了古民居建筑的保护。

    更令人欣喜的是,8月下旬省委省政府在我市召开的全省农村住房改造建设工作现场会提出,今后的新农村建设要“更加突出对历史文化的保护”,切实加强对传统民居、祠堂等“具有较高历史价值和审美价值的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以“增强村庄人文特色和文化内涵”。

    市农业农村工作办公室建设科科长鲍小龙说,下一步,他们将把我市古民居建筑资源与农房改造相结合,引进旅游、观光等理念,达到既保护古民居建筑、留存优秀的文化、发扬优良精神的目标,又充分体现农村现代化的的风采,适应当今城乡一体发展的趋势。

    事实上,近年来,我市已经在这方面进行了多层次的尝试。佛堂镇桥西村、城西街道的何斯路村都是其中的一个代表。桥西村依托自身古民居建筑与自然水资源特色,进行了徽派建筑风格改造,并挖掘先辈南宋政治家、理学家徐侨的人文精神,构筑成白墙黛瓦新居、小桥流水人家、香樟绿树掩映的新型农村。何斯路则在农房改造中借助古民居建筑概念,进行规划设计。

    记者手记:古建筑的传承有待开发

    建筑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载体,随着现代化的推进,完全传统的古民居建筑形态,大致难以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

    但是,人们对传统的古民居建筑又无法完全割弃。有一位年轻人告诉记者,“对于传统古民居建筑,我可以用这样的话表达:我爱你,但我不能娶你。因为,现在已经21世纪了。”因此,完全按照古民居建筑风格进行农房改造,几乎不可能。

    但是,传承、开发、利用优秀古民居建筑文化,将传统的古民居建筑元素,添加到适宜现代生活方式的新建筑中,应该说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在现在,这是一个亟需深入探索研究的课题。

    人们常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它也需要在传统的熏陶中,引进新材料、新技术、新手法进行创造,从而体现本地本区域的人文精神。

    期待农房改造创造出能够继承传统建筑人文精神的新载体,让古民居建筑登上现代的“快车”。

推荐阅读:

“集贤亭”幸亏没“集贤”

河北金山岭长城长出“避雷角”被指影响观瞻

湖南长沙县白沙镇221岁的童家老屋完成修缮

郭思洁:仿古建筑 理应仿形又仿心

编辑:菩提树
名称山西祁县昭馀古城

类别人工写意山水园
名称山西运城常平关帝庙

类别国家级文保单位
名称山西介休五岳庙

类别国家级文保单位
名称山西榆次后沟古村

类别自然山水园
名称山西灵石静升镇

类别人工写意山水园
名称贵州镇远青龙洞古建筑群

类别国家级文保单位
 ·旅游专家谈论巨资再造古城是..
 ·西塘模式之人与古镇“碰撞”..
 ·西塘模式之活着的千年古镇的..
 ·阮仪三:留下“真古董”就是..
 ·寻找撬动发展的支点 大同历史..
 ·“东方之门”被讽“秋裤”是..
 ·多地复建古城因资金不足搁浅..
 ·古城复建是追求政绩 改善民生..
 ·多地现古城复建潮 主要为带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