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一场“居外人”的名人故居保卫战
来源:齐鲁晚报 作者:刘德峰 日期:2012-8-27
![施工人员在51号院二进院北侧房顶施工](http://gj.yuanlin.com/UploadFiles/201208/2012827161834915.jpg)
施工人员在51号院二进院北侧房顶施工
![史家胡同51号院,工人在运送木料](http://gj.yuanlin.com/UploadFiles/201208/2012827161850608.jpg)
史家胡同51号院,工人在运送木料
几辆电动车于院门口整齐摆放;一个袖戴红箍的老人,正在院门前的三岔路口四处走动……8月17日,如果把北京市东城区史家胡同51号院看作是一处普通的四合院,那么这里是平静的。然而,从1960年章士钊先生一家搬入此处开始,这一处三进四合院,就远离了平凡的命运。
今年6月份,施工队伍进入此院,一场围绕保卫故居的“战争”就此打响。
很难想象,几个月前的这里,施工队伍的“拆与修”、文物保护工作者的大声疾呼、媒体记者的“长枪短炮”、文物执法队的督查,曾一度对峙。而复归平静的章士钊故居,究竟会变成什么模样,依然是个未知数。
四合院里起“硝烟”
6月23日,端午节,早上7点半。“刚刚得知坏消息:挂着文物保护牌子的史家胡同51号居然全部被外交部拆掉了,某大官无视文物保护,要住新房,命令推倒重来。”时尚和出版界名人洪晃更新了这样一条微博,并加上了愤怒和流泪的表情。
虽然,该微博提到的“全部被外交部拆掉”后被证明并不属实,但就在洪晃发微博之前,施工队伍确实进入了史家胡同51号——章士钊先生故居,并开始了“修缮”工作。得知这一消息的洪晃,情绪一下变得激动起来。
作为章士钊先生的外孙女,这个四合院承载了她太多的记忆和故事。
1949年11月,爱国人士章士钊先生举家由沪迁京,并住进朱启钤先生家中。1959年,周恩来总理探望章士钊时发现,朱启钤家中居住条件较为拥挤,便亲自出面解决,于是,章夫人便选中了史家胡同51号院。
该院原为三进四合院,章士钊先生一家于1960年搬入后,住在前两院,并将第三进院落分出去,在北面内务部街另辟大门。1973年,章士钊先生去世后,该院由其女——外交家章含之及女婿——曾任外交部部长的乔冠华居住,后由章含之的女儿——中国互动媒体集团CEO洪晃继续居住。
据公开资料显示,现存的该宅院,有广亮大门一间;一进院大门西侧有倒座房五间;二进院正房三间,前廊后厦,两侧带有耳房各一间,东西厢房各三间,抄手游廊连接各房。除了大门和房屋的屋面都颇为讲究外,正房内的木装修也很精美。另外,该院内四隅还种有海棠、苹果等树木,优美宜人。1984年1月10日,东城区人民政府将史家胡同51号公布为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
这里,是洪晃的出生地,院门口处的海棠树,就是洪晃出生那天特别种下的。在那个食物限量供应的年代,洪晃一家在四合院里自己种花生。全家人一起种一起收,收花生的时候,洪晃就蹲在地上剥,一家人喜笑颜开。接受媒体采访时,洪晃还回忆起,夏天的时候,院子里还有个“冰箱”——大冰坨,吃不掉的饭菜就放在里面。
然而好景不长,从乔冠华退休后,史家胡同51号就没有给过暖气。1983年乔冠华去世后,房子也就没再维修过。
2008年1月,章含之去世。随后,外交部要求洪晃将该院交还。“我们家在那里住了50年,这是把我的根儿给刨了。”洪晃说。
虽然洪晃心中充满了不情愿,但外交部出示的房产证让她不得不选择离开。而后,由于维修费用的争议,又让洪晃和外交部对簿公堂。
“好啦,今天终于把史家胡同51号还给外交部了,彻底退出中国的特权阶层。值得庆祝一下。”2011年7月21日,洪晃更新微博,并称最终法院指定评估公司评定总维修费用80万元,由外交部支付。
围绕章士钊故居的第一场斗争终于收场。“我只希望不管谁住进去,都能善待这个院子。”洪晃说这句话时,一定没想到如今该院竟会面临这样一场危机。
自6月23日洪晃发出“史家胡同51号被拆”的消息后不久,已不能再以该院主人身份抗争的她,转而在微博上发布了几张餐厅的照片。而抗争的接力棒,也转交到了媒体和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曾一智手中。
推荐阅读:
武当山耗资2亿元抬升遇真宫3个门遭质疑
生态游让松阳古村落“就地变现”
长沙两大民国老宅拟拆掉异地重建
金华婺城区积极推进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工作
分页:[1] [2]
编辑:菩提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