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受过“火烧望海楼”的灼热,经历了义和团运动冲击,见识过“老西开事件”,遭遇过1976年的强烈地震,位于天津卫中心地标鼓楼旁的仓门口基督教堂已被定为危楼——破旧到面临拆迁改造的地步了。去过那里的人回来说:在鼓楼周边众多的山寨“古建筑”包围中,残破的仓门口基督教堂“好像在修,又好像没有动工”。
不过,被定为危房之后,去那里为她拍照的人也多了起来,人们担心不久之后就见不到原汁原味的老教堂了。
顺着去过那里的人们的记述便可想象:在天津老城厢鼓楼东大街,从东马路向鼓楼方向走,看到一个人力车的铜像,右手边就是仓门口教堂了。远远可以辨识出几乎被一片绿色遮住的教堂门口,有教会义工在那里散发福音单张,邀请路人进去听福音。
缘起天津第一座基督教堂
仓门口教堂目前的建筑始于1934年,之后几度修缮。但仓门口地区建立教堂的历史还要追溯到1860年,可谓整个天津开埠之后的“第一”。
天津开埠后,美国传教士柏亨利(HenryBlodget)乘美军粮船登岸天津,成为最早踏上天津土地、公开传教的外国传教士,这一年,天津老城东门外有了临时布道所。1861年柏亨利在西南角创办了天津历史上第一个基督教堂,由于传教并不顺利,1862年又在老城厢仓门口建立基督教会。但由于当时民众抵制洋教,传教再次失败,柏亨利去了北京,传教士山嘉利(CharlesAlfredStanley)继任。
仓门口这座教堂,毁于庚子并重新建立,在这里负责的牧师为了传教工作的需要而将教会搬离仓门口(先后搬到过紫竹林、西沽龙王庙、冈纬路)。
这期间,一些致力于创办“中国人自己的教会”的华人信徒骨干正在积极筹备。1910年,教会名流杨宝慈倡议,正式创办天津基督教自立会。此时的卫理公会牧师山嘉利表示愿意将仓门口处教堂出让给自立会。自此,仓门口教堂立起的匾额写有“中华基督教会-华人自立”。该会选举张伯苓、张葛孙、许静斋、陈浩然等为董事,张伯苓出任董事会会正。
一度因受洗轰动津门的张伯苓
多方查阅资料之后突然发现,张伯苓1909年受洗,为他主礼的正是美国卫理公会牧师山嘉利。张伯苓青年时期在天津北洋水师学堂学习,在西式教育、体育课程等方面深受当基督教青年会的影响,一生致力于兴办教育、推广体育,创立了南开大学并推动中国参加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被追述为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中国奥运先驱。1910年,张伯苓出任“中华基督教自立会”董事。
张伯苓的受洗还一度轰动津门,因为当时清政府教育管理部门明确规定:信洋教者一般不得担任中学校长(《张伯苓:百年家族》)。在面临两难抉择的时候,张伯苓态度坚决,依然坚持接受基督教信仰。1909年4月18日,张伯苓在天津西沽龙王庙附近的卫理公会教堂正式接受洗礼,并在洗礼见证会上面对300多参加见证会的人发表了《为什么我要成为基督徒》的见证。
张伯苓等人成立的中华基督教会为华北各地开创了自立教会的先河,仓门口基督教堂也成为天津中华基督教自立会的发源地。1910年10月19日,自立会正式献堂。1920年在仓门口自立会成立10周年的时候,信徒人数达到600余人,教会的负责人中,张伯苓和宋则久在当时的教育界和工商界享有盛誉,他们的“教育救国”和“实业救国”的主张在民众中有很大影响。
1932年,由于信徒人数增加,在还清卫理公会的房款后,自立会出资1000元,将永典之堂址完全购置,这样就把原卫理公会仓门口教堂的房产购买过来,并动工改建新堂。
被评“原汁原味的老建筑”是因为时间的自然沉淀
现在人们看到老教堂原貌,正是时间的沉淀。1934年,仓门口新堂落成。现在的仓门口教堂,比起1934年的建筑,又增加了文革中被砸被占用、强列地震(1976年该堂经过强烈地震,并未损毁)的经历。
回到现实:愈来愈老的教堂与建立现代化城市的矛盾
如今,仓门口教堂附近老城厢地区的大规模开发已经紧锣密鼓的展开,老教堂在周围的现代建筑以及崭新的仿古建筑的衬托下显得特别触目。
前去参观的人看到,从外边可以看到教堂外墙几乎已经成为圆弧形,走进去,可以看到堂内经过无数次补漏的房顶。
教堂里的牧师说,多年来,很多人为此奔走过。本来是2009年就可以维修的,但由于种种原因,维修被搁置到现在。而如今,脚手架上了有一段时间了。
挡不住时间的流逝和拆迁的大潮,去那里参观、留念的人确实多了,感叹也多了:“仓门口教堂,小时候周末最喜欢去的地方,今天刚巧礼拜结束,进去逛了一圈,跟记忆里的一模一样,不一样的只是教堂身后不协调的高楼。”
“漂亮的维斯理,因为隔壁施工‘意外震裂’成为危楼,最终不得已搬到了山西路,原址被‘如愿以偿’的修建为滨江商厦。现在位于鼓楼的仓门口堂也被定为危楼,天津百年基督教会即将消失殆尽。”
推荐阅读:
江西宜春鼓楼
湖南高椅巫水河畔的静美古村
广州善世堂“重生”记
重庆合川躲过文革的清代牌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