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这个曾经的“万园之园”,如今只剩下断壁残垣,静处在北京西北郊。
但是,那些从圆明园流失的文物却让人才下眉头,又上心头。自1860年以来,除了在“火烧圆明园”中被焚毁之外,圆明园文物不断散失,现分藏在各国博物馆和其他收藏机构。
由于圆明园的物品清单在大火中被烧毁,到底有多少的文物流失已经无法考证。
漂泊海外的圆明园国宝中,有很大一部分现存欧洲,英法所藏最多。法国枫丹白露宫中国馆收藏1000余件。在馆内最显著的位置摆放着一座高约2米的佛塔,金漆桌案及多宝格上,陈设有商周青铜器、明清官窑瓷器、明景泰蓝、各种玉雕、如意、盔甲和丝绣等物,不胜枚举。
此外,法国巴黎的东方博物院藏有圆明园玉印二方,一个是刻有“保合太和”的青玉方印,另一个是刻有“圆明园印”的白玉方印。“轻如棉袍,刀枪不入”的乾隆大阅甲胄则无言地伫立在法国军事博物馆内。
除了英法两国,挪威伯尔根城的实用艺术博物馆也藏有数量颇多的圆明园文物,这些文物被安放在一个独立的“圆明园展厅”。在一层陈列室中,几乎全部是雕刻精美的圆明园建筑石构件。清单被毁,但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永远地止步于心中无数。
有关机构多次提出建立圆明园流失文物档案,北京圆明园管理处网站上开辟“流散在国内外的部分圆明园文物”专栏,但是,在紧张的文物拍卖、交易当下,这一切远远不够。追索海外流失文物一直是世界性难题。
目前由西方人主导的世界格局中,要想按照由他们制定的国际公约索回被他们掠夺的文物,困难可想而知。再加上,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情感高涨容易被炒家利用,导致流失文物屡屡被拍卖者“漫天要价”。高价炒作、哄抬流失文物价格是商人们牟利再好不过的切入口。
对于流失海外的文物,我们要永远保留追索的权利,但追索不等于马上购回。
而且,在不断付出追索的同时,还要尝试探索新的追索渠道,探索那些适合各国国情的、能够被广泛接受的方式。中国应以明确的态度介入国际文物体系的游戏规则的制定之中,逐步占有对游戏规则制定的主导权。
总之,关于圆明园文物的追索,我们既要有长期努力的准备,又不能让奸诈阴险的国际古董商人、唯利是图的拍卖公司与胆大包天的国内文物掮客沆瀣一气,为所欲为。我们有必要让一切流失的圆明园文物展露在阳光下,因此而进行的一切交易一定要打上非法的烙印。
推荐阅读:
推荐阅读:
马鞍山一近百年古桥或被拆除 居民呼吁保留
安徽黄山让百年老房子“活起来”
上杭城市建设年为何引发古民居拯救焦虑?
沈阳皇城小胡同有望部分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