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坍了一半的老宅雕花门楼](http://gj.yuanlin.com/UploadFiles/201206/201267163622910.jpg)
已坍了一半的老宅雕花门楼
镇江新区姚桥镇华山村,有着悠久的历史,更是《华山畿》故事的发源地,而梁祝的故事据说就是取材于《华山畿》。华山村当年盛极一时,然而现在的华山村已不见当年的繁华,连古建筑的保护都出现了问题。有识之士看到这种状况都扼腕叹息,纷纷呼吁希望华山村能重现当年的盛况。记者最近采访了解到,华山村焕发生机指日可待,新区管委会已准备对它进行保护开发,今后或许会以此为中心,打造吴文化主题公园。
华山村有着美丽传说
“华山畿,君既为侬死,独活为谁施?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这是《华山畿》里的第一首歌,纪录的是一个感天动地的爱情故事。传说南朝宋少帝时,南徐的一个读书人从华山畿前往丹阳,途中偶然见到一位女子,很喜欢,从此相思成疾,缠绵而终,遗言要葬在华山他初见那位女子的地方。于是素车白马,迤逦而行,到得山脚下,突然拉车的牛不肯走了,原来这正是女子的家。女子出来,见了士子的棺木,没有悲伤,没有惊愕,很平静地说等一下,然后回屋梳洗、沐浴,盛装而出,唱出这一阕歌。棺木应声而开,女子纵身而入,不再出来。此后两人被合葬在华山,墓名为神女冢。《华山畿》是南北朝时期的著作《古今乐录》、宋《乐府诗集》里收集的民歌。今天我们已经无法聆听到1000多年前的歌声了,先人们留给我们的只有《古今乐录》里的华山畿25首。
不要认为这只是一个传说,如果你来到这个传说的发生地——镇江新区姚桥镇华山村,村里的老人无不津津乐道,并会带你去看“神女冢”。在华山村北约500米有个土丘,当地村民叫它玉女墩。村民们说,这就是“神女冢”所在地。记者看到这里还立了一块“神女冢”碑。《华山畿》如今已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正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村民们已经有了自觉的保护意识。村民们坚称,梁祝故事即是“抄袭”了《华山畿》。
华山畿的发生地华山村也是名符其实的文化古村。据近年来的考古资料显示,华山村在5000年前就有人类聚居,被称为“江南第一村”。华山村地下不仅陆续发掘出大量六朝前的文物,其地面也保留有大量的古代建筑。在学术界,多年来一直有以华山村为代表的大港一带即是吴文化发源地的说法。
华山村的民间艺术也享有盛名,最著名的就是太平泥叫叫。据民间艺术研究学者张国金所著的《古邑春秋》中记述,镇江华山泥叫叫,相传源于公元420年-589年的南朝,以民间手工技艺代代相传,大都是心想手塑。它用本地山泥经炼泥、捏塑、刻画、刺吹孔、焙烧、上色等多道工序而成,能吹出多种哨音,题材有瓜果鱼虫、飞禽走兽等。据说,常吹泥叫叫可增加肺活量,无形中锻炼了身体,身体好了,也就太平了,由此谓之“太平泥叫叫”。也有说,小孩只要吹了这种泥叫叫,就会吹去晦气,保佑孩子平平安安。除了太平泥叫叫,村里还有老人做虎头鞋、端午吉祥香袋等传统民间手艺。民俗延续着千年的传统,民艺延续着古村的文化。
华山村现状堪忧
从省道镇澄线(镇江至丹阳)过了葛村收费站不远,就有一条往姚桥镇方向的岔道,沿着这条岔道进去约2公里,就可远远地看到一棵高耸的银杏树,这就是华山村的千年银杏,是华山村的“坐标”,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胸径需两人合抱,先后遭战火摧残和雷击而屹立不倒,在当地被人们视为神树。
银杏树的西面数米处是张王庙,始建于西汉景帝年间,后多次被毁,现在看到的张王庙是现代复建的部分建筑。张王庙传说是为了祭奠夏禹手下大将张勃在华山治水殉职而建的,香火曾盛极一时,列茅山、圌山庙之首。从银杏树往南走,穿过写有“张王庙”的券门,即是连着张王庙的华山村古街龙脊街,长约500米,两头入口均有券门。据村民介绍,这个入口是由于现在的公路干道建在村北而成为主入口的,事实上以前南边的迎嘉门才是主入口。在龙脊街两侧,分布着商铺,延伸出去的小巷,则是旧时民居,遗憾的是,许多老宅濒临倒塌。
推荐阅读:
广州沧海桑田见证 遗址公园今被荒草垃圾掩埋
西安市阿房宫遗址保护 拟建考古公园
江西鄱阳县永福寺塔晋级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6月7日起沈阳锡伯族家庙向公众开放
分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