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人员在对李宅第三进建筑进行修缮](http://gj.yuanlin.com/UploadFiles/201205/2012529171839782.jpg)
施工人员在对李宅第三进建筑进行修缮
青砖墙体,杉木立柱,圆作梁架,虽然还没完工,已依稀可见江南民居清秀的模样。这是昨天下午,记者在拙政园住宅部分即李宅第三进楼厅修缮现场看到的场景。作为拙政园价值体现的载体之一,该楼厅正在进行落架大修,现已进入油漆阶段,预计7月初完工。
李宅是拙政园的住宅部分,位于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保护区域的东南端。李宅曾为李鸿章江苏巡抚行辕,解放后曾先后作为苏南区苏州图书馆和苏州工艺美校,1992年改为苏州园林博物馆,与拙政园合并,对外开放。
作为典型的苏州传统建筑,李宅与拙政园的组合在布局、结构、造型、风格、色彩都体现了江南地区建筑、文化、思想等的发展,反映了明清时期中国江南地区高度的居住文明,是了解和研究古代中国江南民俗的实物资料。
此次维修的楼厅坐北朝南,位于李宅主路建筑的第三进,为层高二层的木结构建筑,是主轴线上的重要建筑,建筑面积约500平方米。专家们现场勘查时发现,该楼厅平面位置与刘敦桢著《苏州古典园林》和陈从周著《苏州旧住宅》吻合,说明建筑位置以及体量应为原状,但大木构架、木椽、楼板等为后期维修所改,具体年代应在1958年之后,而且改动量较大。改动之处限于当时财力、物力,不够严谨科学,做工粗糙,不仅对建筑本身不利,还影响了整体建筑群的风格。由于年久失修以及最近这次改动的不合理,已造成该楼厅存在多处残损和局部构架变形,亟待修缮。
根据修复方案,楼厅的建筑体量、位置保持原状,有碍整体建筑群风格的部分,依照有关资料、苏州传统建筑做法等进行调整。施工中,楼厅采用整体落架的方法进行,厢房保持原状,并对屋面进行补漏,整修檐口、门窗和油漆等。
园林博物馆管理科副科长郑期栋介绍,楼厅的修缮方案以“不改变文物原状”为原则,采用古建筑传统施工工艺,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有构件和历史信息,修缮中,85%以上的旧料都派到了用场,包括杉木立柱、青石柱础、门窗、墙体青砖,以及小青瓦、望砖等都充分运用了旧材料。
据悉,园林博物馆新馆运行后,空出来的李宅前两进此前已经完成了保养性维修,待第三进楼厅修缮完成,将进行陈设布展,一切到位后将对游客开放。
李宅沿革
李宅,原属拙政园东部住宅,清嘉庆、道光年间,归部郎潘师益所有。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进驻苏州,忠王李秀成将拙政园及该宅和西面宅第建成忠王府。此后,李鸿章、清代江苏巡抚张之万都先后居住此宅,张之万并将其改为八旗奉直会馆,后经济情况不佳,于1920年将东部住宅售于李鸿章之侄,前云贵总督李经羲。
李经羲买下东部住宅后,取名“蜕庐”,并进行全面整修。房宅在解放前抵押给银行。1946年9月,当时的国立社会教育学院从四川璧山迁苏,借拙政园为校舍,东部住宅归学研所用。
苏州解放后,苏州专员公署一度也驻此。1951年11月,东部住宅用作苏南区苏州图书馆。1958年图书馆搬迁,此处又为苏州工艺美术学校。1992年成立苏州园林博物馆,李宅主路四进建筑分设展厅,成为拙政园对外开放的一部分。
推荐阅读:
武当山玉虚宫修复工程快速推进
北京复建香山永安寺
乐山古镇保护不力特色不浓 游客引不来留不住
南充西山风景区仿古建筑换新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