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村就是一家人
在经济发达的浙江,很少有村庄,居住其中的人彼此之间都能叫得出名字。因为不少地方,非户籍人口已超过原住民。而在楠溪江边上的古村落,依旧保留着一个村都是一家人的原始风貌。
蓬溪村大多数人都姓谢,岭上村基本上都姓金,而林坑村,90%以上的村民都姓毛。那些少数姓的村民,则是从邻村嫁过来的。
“我们这个村,所有人我都认识,而且都是亲戚,说起来都是一家人。村里哪户人家有事情,大家都会去帮忙。有些老人,儿女在外面工作,他们生病了,我们全村人都会去照顾。”蓬溪村村民谢文波说。
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的族谱,记载着这个家族的历史,而这个族谱,往往还超越了村的范围。
“我们毛姓,有的在台州,有的在江山,有的在江西,分好几个地方。但是我们都是一家人,不管在哪儿,谁有事都会帮忙。”林坑村的毛光寿说,前不久,他们在临海的一支要修祠堂,林坑村就去了16个人。
“我40多岁了,说起来算不上村里的老一辈,但是宗族意识从小就刻在我们的心里了。我想,我们的下一辈,还是会把这些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传承下去的吧。”毛光寿对记者说。
传承至今的耕读文化
“我在村里念过一年私塾,第二年我就开始边下田边读书了。到14岁那年,我差不多高小毕业,成了整个村里最有文化的人,但是耕田劳动,我一样没有落下。”说起自己早年上学的经历,林坑村89岁的毛步松一脸的自豪。
下午4点多,在屿北村外的田地里,几个孩子正抡着锄头锄地。在孩子们看来,半耕半读就是白天去上课,下课去干活。而在记者看来,他们好像就是那千百年前,牛角上挂书的小小读书郎。
在这里几乎每个村落,都有启蒙的初级学塾。宗族规定,要厚待老师,要资助学子。
而村人也将他们半耕半读的生活理想,寄托于风水。在苍坡村的西池边,祠规教导“耕为本务,读可荣身”。而整座村庄的布局,就是文房四宝。
这里的人们,将自己的山水情怀、环境意识与审美观念融入到了楠溪江的清山秀水之间,从而逐渐形成了浙南农村特有的耕读文化。这种文化在宋代达到了顶峰,曾经出现辉煌的“永嘉学派”、“永嘉四灵”,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显著的地位。
推荐阅读:
单霁翔脱稿演讲指城市文化危机 旧城改造毁古建
山西省木结构古建筑濒临“垂危”
一座“古镇”的开发路 沉寂抑或重生
云南建水魁星阁修缮全面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