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钉子户”往出请,故宫欲“收复失地”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日期:2012-5-18
以透明阳光来回答“这是谁的故宫?”
2012年1月,单霁翔接替郑欣淼上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在此之前的一年,故宫一度处于前所未有的批评之中,博物院内隐秘的私人会所、展品被盗、文物损毁……公众开始质疑“这是谁的故宫?”曾师从两院院士吴良镛、并担任过国家文物局局长的单霁翔在这个当口上任故宫院长。上任不久,他即对媒体表示,“故宫的工作应该更透明、更阳光。”
单霁翔表示:“去年的一些事件给我们沉痛的教训,我们会引以为戒,请全国人民放心。很多人都觉得故宫去年出了失窃案、瓷器损坏,肯定是安防制度落后、文物管理制度落后。其实不然,故宫关于安全保卫的制度有几十个,专门印刷了一个单行本,保卫人员人手一册,小到钥匙和锁封的领用也有专门的规章。我在文物局的时候就听说,故宫人神经质,经常下班路上因为钥匙还了没有、灯关了没有之类拿不准的事儿重新返回单位,确认没事儿了再走。(故宫)各种应急预案也是健全的,但是一些环节落实不细致、责任不到位。故宫的藏品管理制度是全国博物馆甚至世界上博物馆中最严格、最全面的,同样是落实制度的时候出了问题。”
单霁翔介绍,故宫现运行的安防报警系统是1989年筹划设计,1992年开始施工至1998年1月1日通过了公安部检测中心检测,并经国家文物局组织验收后正式投入使用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安防系统)经多轮次的专家论证后,2008年10月完成了立项、招标等工作,于2009年11月正式开工,工期为4年,预期在2014年完工。
除了管理,故宫的商业化之路也是受关注最多的一个方面。对此,单霁翔表示,故宫博物院不仅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展示平台和窗口,同时也是文物研究、遗产保护、文化传播和两岸交流的重要基地,其历史地位和承载的文化内涵不言而喻。我们始终坚持公益性第一位的主导思想,深刻挖掘故宫藏品蕴含的文化价值。
故宫或呈现多种开放方式
作为一座建立在明清皇宫及其收藏基础上的综合性博物馆,故宫红墙内未开放的区域,大量是被用作库房。
“清代时,紫禁城的库房就很多……但库房是不可能完全腾出故宫的,这是故宫保护的需要。”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中国紫禁城学会常务副会长晋宏逵说。
将来,故宫的开放可能呈现多种开放方式:首先是大面积对公众开放,就像如今的“三大殿”一样。还有一种,可能叫“标示性开放”。“比如,东六宫身后的北五所,清代的大部分时期就是库房,如今仍旧延续其库房功能。我们可能在门口立一个牌子,告诉观众这里是干什么的,观众就不见得要进去了。”晋宏逵说。
另一种开放方式,是“限制性开放”。比如养心殿的西暖阁“三希堂”,面积只有8平方米,不能容纳大量人群。雨花阁、倦勤斋等,也不可能大规模对外开放。将来这些地方,可以通过数字手段游览。还有一些地点会限制开放时间、参观对象、开放方式。
晋宏逵说:“办公场所全部迁出红墙,合理调整布局……这个事情做好,也确实给故宫博物院增加了新的开放空间。比如,现在用作办公场所的南三所,过去是皇子居住的地方,清代建的,里面保留了地炕等设施。还有现在文保科技部使用的慈宁宫西宫殿、中宫殿、东宫殿、三所殿等,是前朝后妃们住的地方,本身有很凄凉的感觉,和别处金碧辉煌的宫殿不一样,有特殊的风貌。这些地方如果能整理出来对外开放,大家对皇宫的理解也会更全面。”
推荐阅读:
绍兴打造“古城水韵 魅力绍兴”
陈山遗址将申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广西拟立法保护梧州“中国骑楼博物城”
中国泥河湾遗址群保护规划获批 分页:[1] [2]
编辑:菩提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