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石碑](http://gj.yuanlin.com/UploadFiles/201205/201258163919330.jpg)
古石碑
城内村保留下来的清朝古建筑,有单体式也有四合院式的。城内村文化楼旁边的一座古祠堂,是该村清朝单体建筑的代表。记者看到,该祠堂的墙体高超过了6米,系砖石混合结构。屋顶两头翘起,中间下弯,远望如同一艘弯弯的龙船。
但它的特别之处是在屋内。记者走进这座古建筑里抬头看到,屋顶的栋梁均是粗壮的杉木,最顶端也是最中间那条一头还刻有一行繁体字。那行繁体字的前七个字清晰可见“大清光储19年”,但后面那些字模糊不清了。由于至今没有考证,因此不知道已经模糊不清的那些字究竟讲的是什么。更让人叹为观止的是,该建筑里面的横梁用杉木,而竖梁却用石柱。石柱有4条,每条长约2米。石柱并非从地上顶起,而是从离地5米高的地方顶住栋梁的。不知道如此构造,有何科学原理?有何作用?
![还在使用的古井](http://gj.yuanlin.com/UploadFiles/201205/201258163955740.jpg)
还在使用的古井
村中四合院式的古屋,多为纯砖结构。屋顶有的四角翘起,有的四角呈45度下垂。有的四角上有雕像,有的没有,别具一格各有特色,但都充分体现了当时当地村民高超的建筑水平和技术。据了解,城内村现存的30多座古屋,经考证均建于清朝时期。这些古建筑,如今有的作为祠堂成了村民公共活动场所,有的成为私人住宅至今仍然有村民居住,而有的现在无人居住空置起来。不管是作为祠堂还是空置起来,那些古建筑都被村民有意识地保护了起来。
城内村的清朝古建筑,散布点缀于现代的建筑之中。而由石头铺成的石道村巷,则在古建筑和现代建筑之间穿梭逶迤。人在石道上行走,感觉如同在历史的隧道中行走,一种浓郁的古风扑面而来。
![老屋](http://gj.yuanlin.com/UploadFiles/201205/201258164018884.jpg)
老屋
明代城墙记载城内村民抗击倭寇的历史
锦和城内村,除了民国时期的石狗和清朝的古屋外,该村最为著名的,是曾修建一座用于抗击倭寇的锦囊所城。
据宣统三年《徐闻县志》记实:锦囊所城于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安陆侯吴杰创树,万历三十三(1605年)地震城崩,批示冯万春重建。锦囊所城是一座用长方形条石垒砌而成的城堡。城墙高一丈八尺(6.5米),厚一丈六尺(5.3米),周围长四百八十丈(1743米)。城池长六百九十六丈(2318米),宽六丈(20米),设东西南北四座城门,各门建有城楼。城垣四角建有瞭望台,方便对敌侦察、射击和守御。《粤闽视纪略》记:“锦囊所城,东有港,小舟行十里出大洋,有新寮岛,此港又可通通明白鸽寨。”
![石铜钱](http://gj.yuanlin.com/UploadFiles/201205/201258164043814.jpg)
石铜钱
另据《明史》卷三百二十二中“列传”的广东沿海诸卫所的战事中就有记载:“明代初年海寇曾屡犯高州石城县,并进而攻陷南海边陲的锦囊所、神电卫。进入吴川、徐闻、阳江、茂名诸县,悉遭焚掠。转入雷、廉、琼三郡境,亦被其患…….”从明朝之前开始,由于屡受海寇的侵扰,锦囊所沿海一带就已经设防,并曾被倭寇攻陷过,后来又被朝廷派出重兵重新夺占回并加固增兵布防。
建于明代的锦囊所城,可惜饱经几百年的历史沧桑之后,目前仅保留下一小段珍贵的城墙。据城内村的村民反映,城墙遭到最严重的破坏是上世纪的1959年。那一年,为了堵海造田,村民把大部分的城墙拆掉,把城墙的石块拉去修建海堤了。目前残留的这段城墙,位于城内村西北郊,长约16米,底宽7米,上宽2米,全系长方形条石垒成。记者在现场看到,城墙上覆盖着厚厚的野生植被,原先的瞭望台已经荡然无存。不知道是什么人,在城墙外侧喷了这么几个字:保护城墙,人人有责。
残留的那段城墙,不仅是一种被侵略的屈辱的历史印记,也是一种反侵略的光荣历史记载。因此,当地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建议:当地政府部门应采取措施保护这段珍贵的城墙,莫让那段抗击倭寇的历史只留在史书的记载中,而失去最珍贵的实物载体。
推荐阅读:
打开“老西门”看看上海旧市井
青岛西阁里街曾经的繁华
福州正谊书院沿海文化昌盛地
福建上杭古街
分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