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东东楮岛面貌黄永健

江西燕坊古村
一、我们现在是在和大自然这个天敌和文物贩子赛跑。很多评选上的镇、村,笔者以前就去考察过,等到专家组再次进入时,已经不如当年看到的景象,其中的原因大家都知道,无须赘言。我们尤需明白,古镇古村不是“文物”,不是暂时封存就得以保护的一种“东西”,它们都是有人生活于其中的一个现实空间,平头百姓每天都在此吃喝拉撒,拆旧建新。在这个意义上说,现存的古镇古村只会越来越少,现实问题会越来越多,即使有一部分被评选为历史文化名镇(村),这种总体状态也不可逆转,被保护起来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因此,我们只能抱“多保一个是一个”之愿望,抓紧考察,完善评选,尽量让一些符合评选标准的古镇古村“进笼子”,将其重视和保护起来。
二、对于每个省(市)来说,评选历史文化名镇(村)会牵涉到总量多少、如何分布等问题,而对于不同县域的“镇”“村”来说,入选一个,就是百分之百;对于当地的民众来说,就有了相当不同的意义和影响无论他们是否愿意和是否选择,他们都可能面临另外一种发展轨迹和运行节奏,譬如是否会被用来搞旅游,以及是否会有越来越多的外人参观甚至加快其“污染”等等。这样就生出一个当地民众是否会“被打扰”“被干涉”的问题。毋庸讳言,目前镇民、村民还缺乏根据自身多数人意愿,用表决方式决定是否欢迎外面人进入的机制(如同前不久一则广为转载的一个瑞士小镇为保护环境拒绝开采12亿美元金矿的故事那样),近10年来逐渐形成制度的历史文化名镇(村)评选,仍然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措施,是政府在主导和推动,实际上存在一个“申报主体”和“保护主体”脱节的问题。但在目前,这还是个无法马上就能独立解决好的问题。怎么办?既然由于种种原因等不得、等不起,那就只有先把可以做到的事情做起来。毫不夸张地说,如何设计和管理好一个活态的历史文化名镇(村)至今仍然是个新课题,而且除了极个别的地方(如婺源)可能在同一个乡、镇中有多个历史文化名村存在,当地政府有可能重复性地摸索申报和相关管理经验外,其他绝大多数地方几乎都是大姑娘上轿头一遭,此地唯此一家,难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管理经验可以完全套用。这也是一部分地方政府必须面对的现实,而且从以往经验看,凡是有历史文化名镇(村)的地方,当地政府就有不同于其他地方的观念和相关措施,这些地方就成了一个县域中的样板和关注点,这是一种新理念的植入和实验,更是一种在新时期如何处理好地方“官民关系”的探索。有心人现在只要点击市、县政府的网站,看看各地怎样介绍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相关镇、村,就可以看到这种工作和探索在各地已经开始,其正面的积极意义不容小觑。
更为重要的是:已经评为历史文化名镇(村)的空间里要保留什么?要突出和表现什么?现在的城里人和年轻人到那里去看什么?这种思考和设计,更涉及到评选历史文化名村(镇)的真正意义。个人认为:应该是通过评选和比较,揭示不同历史时期的民众在当时的客观条件和时代局限下,如何通过他们的生产、生活等活动,体现出他们的生存智慧和技巧。现在常见的问题是:各地的解释雷同化、简单化,甚至不负责任地把旅游解说词当作史料引用,编故事,譬如我们现在看到不少申报文本中的泛“徽派建筑风格”归纳说不透,“徽派”凑,以及风靡各地的风水说、八卦说等。殊不知100年前,甚至上世纪60年代以前,尤其在江西这种小盆地密布的南方地区,由于地理环境的阻隔和交通不便,人们之间的交往和信息交流是很有限的,其外出的艰难程度远不是我们今天可以想象和可以忽视的。加之乡土社会具有的财富总量和其他资源都很有限,所以每当一个地方要做一件事情,要建造一个建筑(尤其是公共建筑)时,人们都要尽量俭省,要少花钱多办事,既要关照和体现一些观念的东西(譬如耕读传家、忠孝节烈以及风水、八卦之类由各种文本和读书人传播的东西),做得尽可能体面,符合大传统,同时更要讲求实用,量力而行,所以要费很多的脑筋(包括请出神灵做监工、管账目),最基本的办法和原则就是“因地制宜”,根据本地的山势、地形、水流,尊重和采用比较容易获得的技术和材料,如工匠,本地的土、木、石等,这样建成的东西就比较有地方传统和特色。记得十几年前笔者和法国著名学者劳格文一起在江西乡村考察时,谈到一个共同体会,即“传统时代的人是讲究美丽的,现代人是讲究效率的”所谓“美丽”,最突出的一点就是“我就是我,你就是你”,各有特色,尽量显示“不同”,这样地域性的区别和个性就出来了。所以人们只要到过历史文化名镇(村),就可以想起它们的不同地貌、外形和最具风格的东西,过目不忘,记之久远。为什么?就是因为居于其中的人们在那个远比我们今天要“隔绝”的时代条件下,他们自然而然地做着自己的东西,过着节奏远比现在要慢的生活,更没有条件和冲动把祖先的东西频繁地推倒重来,和别人一个样式。这样一来,在一个地方生产、生活和坚守的时间越久,这个地方的“特色”就越明显,如果他们利用这种环境和条件发展了生产,尤其是从事和推动了商业活动,或是培养了比较多的读书人并取得功名,那么就形成了当今评为“历史文化名镇(村)”的地方。而这些,恰恰是近些年来“新农村建设”中大家深感缺乏的“风骨”所在。因此,眼下很紧要的工作之一,就是在各级申报文本的制作者、政府官员和基层群众那里,通过各地历史文化名镇(村)的建筑风格、形成历史、民俗风情等实例,说明这样一种朴素的历史进程和道理,阐释一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也只有这样,今人才可以真正坐实“中国传统文明”“悠久历史文化”等历史描述和概念定义,才可以在考量不同区域的历史发展和人群生活状貌时,真正秉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和分析架构,给出合理的解释。也只有这样,各地的历史文化名镇(村)才可以体现出其旺盛的生命力和不可替代的时代价值,真正成为中国文化遗产中有机的组成部分,而不是只被视为具有野趣、供城市人群松弛散心的乡间闲品。
茶山村是块玉
茶山村位于广东省梅县南部,距离梅州市区26.5公里。茶山村因村中有棵特大的老油茶树而得名。整个村落地处一个狭长的山间盆地内,但四周及村内植被环境良好。茶山村有水田、山坡地、果园、鱼塘、山林、茶园等良好的农业生态组合。村民数百年来一直以农耕生活为主。茶山村现有常住人口500人,为单一汉族客家民系。
茶山村建村已有500年历史。晚清至民国初年,因通商条件之便,客家人纷纷出海经商,发达者不少,而且多喜欢寄钱回家乡建宅。茶山村的古建筑大部分保存良好,整体面貌较完整。村中现存34座传统古民居,依山连片而建,都有百年以上历史。村内尚存抟云书屋、鸣凤书屋、云汉女子学校等近代学校古迹,古井、楣杆石、古炮楼依稀可见但损毁较为严重外,其余的古民居建筑基本保存完整,其中一部分尚有人居住。整体上呈现出一种山环水绕,悠然自得的田园风貌。
茶山村是典型的“小聚居大散居”布局,反映出客家人的传统乡土社会组织结构,每个聚居建筑是家宅与祠堂合一,形成了强烈的家族凝聚力和内敛性。同时,因为地处狭长的山间盆地,无足够的平地来建造完整的围龙屋,故村内建筑以“杠楼”为主,总进深较浅。其结构形式主要有宫廷式、锁头式、杠式、殿堂式和混合式等。民居主楼多为二字两横、二字四横、二字六横和三字多横,两层结构,既不同于福建永定一带的圆形土楼,也与典型的客家围龙屋有别。主楼前面一般是祠堂、禾坪、庭院、花园,后面是化胎月影花头,布局合理美观,讲究传统风水。茶山村民居每栋占地面积从1000平方米至5000平方米不等。用三合体夯筑墙体,彩色地板,天面均为青瓦,滴水口为琉璃瓦,广泛采用大体量石材制作石阶、门框、窗户和石柱等。门廊厅堂均装饰有工艺精湛、栩栩如生的石雕、木雕和彩绘壁画,寓意吉祥。
茶山村代表性的建筑“绍德堂”系黄氏宗祠,五世祖君梅公迁至茶山村上排开基,已有500年建筑历史。明代宫廷式建筑,八卦禾坪,步步高的石阶。门前三口鱼塘联体是葫芦型,代表内装宝物。内庭院和正厅结构独特,宽敞且相连。整个厅堂主体密集木柱、木穿斗,框架结构。正厅墙壁反传统的砖石砌筑,是用竹片为墙壁支架,两面抹灰而成,称为“孔子壁”,能经数百年而不腐。祖屋背靠蝙蝠山,建筑亦似蝙蝠形,族谱记载为“蝙蝠挂墙”。著名书法家黄苗子手书“绍德堂”金字堂牌。
茶山村众乡贤于2008年4月,自发组织成立了梅州市茶山古村落保护开发有限公司。公司成立激发了茶山村村民保护古民居的热情,有效保护了村落的古民居、公共设施及其治安状况。3年多来,古村落得到了镇、县、市、国家各级领导和专业机构的重视和支持。2008年,茶山村被评为梅州市十大客家民居和十大最美客家乡村之一。梅县还及时制定了《2008-2020梅县水车镇茶山村保护规划》,对茶山村现有的文化遗产资源和文化生态空间,作了科学、合理、整体、长期的保护与规划。
推荐阅读:
温家宝:中国古村落不能再毁了
“复活”徽州古民居保护生态文化任重道远
湖南永州濂溪故里成功升“国保”
本·拉登“故居”被拆除 承包商遭死亡威胁
分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