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儿庄古城的船形街俨然成为非遗主题一条街

老艺人徐明河如今在台儿庄古城表演渔鼓,每月能领2000多元工资
在台儿庄古城西门外是一片工地,这里正是在建的非遗博览会会展中心。国内最高级别的非遗盛会——第二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将于今年9月7日-10日在古城举行。此外,枣庄市正在积极奔走,希望非遗博览会永久落户台儿庄。是什么吸引非遗博览会落户台儿庄这座小城?枣庄又有什么底气敢将非遗博览会留在当地?带着这些问题,记者在古城中寻找答案——省级以上非遗项目,只象征性收1元租金
在古城商业街中段,有一座龙船造型的建筑群:船形街。入口处有一个横匾:大运河非物质文化博览园。
沿着街一路前行,“江北第一陶”——齐村砂陶作坊里,店主李涛正在向顾客介绍生意,李涛是枣庄齐村镇人,岳父项守福是当地有名的烧陶大师,一生建了72座窑,而他的岳母同样有名,8岁起烧窑,被誉为“鲁南女性烧窑第一人”。
李涛说,过去,齐村以盛产砂陶享誉齐鲁。鼎盛时期,家家烧窑,但如今,整个齐村镇只剩下李涛夫妇在坚守。去年,妻子项云芳作为齐村砂陶的第五代代表性传人,拿到了驶往台儿庄古城的“船票”:免租两年。
记者在船形街看到,潍坊风筝、伏里土陶、东阳木雕、曹氏香包、巧姐柳编、山亭泥人等三十多家非遗主题商铺纷纷入驻。这里俨然成为非遗主题一条街。入围首批省级非遗项目的“洛房泥塑”,创办于清光绪年间。所用的泥土,均采自洛房村西薛河中的“白塘土”,上色的基色土粉则产于峄城区甘露沟。
“对于引进的省级以上非遗项目,我们象征性收取1元租金。”分管古城招商的枣庄旅服委副主任王占军说,因此,某种意义上可以理解,你手里有“项目”,就等于拿到了一张古城的“免费通行证”。
一些老艺人以前走街串巷,如今在古城领工资
如今,似乎只有山会、庙会上,老百姓才能听到那些即将消失的久违声音。但在古城,你每天都可以听到这些“南腔北调”。
迎面那位头戴瓜皮帽的老者,叫徐明河,66岁,江苏邳州人。他手里的“黑筒”吸引了很多游客的目光,拍一下,立刻传出略显沙哑的鼓声。“我这是渔鼓,鱼皮做的。”老人热情地介绍。老人说,渔鼓是鲁南苏北一带的一种乐器,解放后,唱渔鼓戏的艺人越来越少,现在只剩下几位60岁以上的老人了。三个月前,一位陌生人找上门,邀请他到古城唱戏。“不限时间,高兴了来一段,管住,每月2000来块钱。”老徐动心了,第二天一早,他就卷起铺盖来到了这里。
77岁的台儿庄居民刘永全回忆,解放前,每年四月初八、十八、五月初三、十三,台儿庄举办鼓会,方圆百里的人都来赶会,那时候有几十种乐器,如今有一大半再也没见到。
“台儿庄一场血战享美名,现如今江北水乡复古城……”运河畔响起铿锵有力、韵味十足的大鼓声,鲁南大鼓第十九代传人、63岁的褚思全老人津津有味唱着自己编写的歌词。褚思全说,当年师兄弟10人,除了自己外,其他人都改了行。而且,鲁南大鼓全靠“口耳相传”,搬进古城后,不仅自己生活有了保障,而且还收了徒弟,也算没让这门手艺在自己手里失传。
目前,已经有柳琴、杨琴、渔鼓、拉魂腔等十几位民间曲艺传人进驻古城,他们中,过去有的走街串巷卖艺,有的靠种地打鱼为生,有的甚至连饭吃不饱,古城俨然成了老艺人的“收容站”。“发掘运河文化、鲁南文化,搜集和整理那些濒临失传的民间艺术,是我们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请他们来,给他们安排住的地方,给他们发工资,为了什么?就是打造文化古城,抢救性地保护这些濒临失传的民间艺术,留住它们的根。”王占军解释说。
推荐阅读:
探秘中国最神奇的水下城堡 千岛湖下宏伟古城
探秘全球最著名的海底七大古城及最新考古发现
河北唐山滦州古城举行开街仪式
五天的千岛湖水下古城探秘直播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