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
  首页 | 谈古论今 | 文物古迹 | 古建艺术 | 古建营造 | 古典园林环境 | 古建器皿 | 古建历史 | 古建论坛
 古建首页 >> 谈古论今 >> 古建资讯 >> 正文
武昌古民居的绿色生态学
来源:长江商报  作者:章凌采  日期:2012-4-18

    【昙华林81号】门楣上的彩绘匾额,依稀可见“八仙过海”

    “始建于清末民初,典型的木构建筑,七架梁,抬梁加穿斗构架。面阔三间,进深七间,次间深八间,墙肩以上全木,以下为砖。原为小青瓦屋面,后换机制瓦顶。”

    “昙华林夹在武昌城边的两座山间,以前是武昌城富人居住的地方。花园洋房像是撒在两边的山坡上。随便走走,便可见高官的豪宅、富人的小楼、军阀的公馆、洋人的别墅、教会的礼拜堂。老屋们虽然还留著一些,但面相已无看头,而主人也大多早已换过。”

    昙华林一带的老屋,年龄大都百年以上,纯朴的墙面和门楼,最具传统的堂屋,简单、实用。构成江夏民居独特的建筑符号,如今只有在这里才能找到了。“破败陈旧是光阴赐予的。光阴是一去不返绝不重复的东西。消逝的光阴使这些老屋成为昙华林的沧桑往事,供人怀旧。”

    昙华林81号,正对着花园山。房屋的外墙和大门都已经粉刷一新,已看不出老屋的样子了,与这条街的其他房屋没什么区别。屋内是另一番情景,狭小的天井内几乎只够两个人站进来,其中晒满了住家的鞋子、衣物,内墙斑驳满壁,有些墙面已经脱落。横梁窗格间挂着有些年头的“黑色轮胎泳圈”,上面铺满厚厚的灰尘,依稀可见窗格图案与横梁雕花。

    堂屋内有些阴暗,阳光似乎透不进来,桌椅物什摆得到处都是。潮湿的地面上经年久踩出现了高低不平的凹痕,后面是灶台,现在被两户人家共同使用。芦奶奶在这里已经住了50多年了,现在仍有一女与其同住其中的一厢。据芦奶奶介绍,刚搬来这里的时候老屋还是颇有样子的,“大门上方有八仙过海的图案,颜色鲜艳”。我跑出去看芦奶奶说的门楣匾额,仔细端详,虽已脱落大半,仍能见其线条轮廓。

    在资料记载中,这幢房子原主人姓李,与戈甲营那户比起来显然房间数少得多,进深也浅,当面较窄,“当时可能为中小户人家产业”。房屋面积大概一百多平米,大门为砖砌,顶上封以条石,天井为乱石铺就,“最有价值的算是门楣上的彩绘匾额。”

    “平时我不让人随便进来的”,见我对老屋有兴趣,芦奶奶指着房子的立柱、横梁,让我看上面那些雕花。已经熏得发黑的木柱上,可以见到一些简单的图案,窗格梁柱都是较为自然的拼接,只不过从堂屋正门看,砖砌的方式仍以有不同,斜与横之间构成自然的几何图形,略有变化,又不失简洁。

    芦奶奶说,老屋夏天特别凉快,“阴凉、通风,下雨也没淹过水”。原来灶房有一个天窗,后来在改建中拆了,现在为了透光她自己又开了一个,微弱的光线从小天窗透进来。“房子原先挺扎实,这么多年了,还是差多了。”很明显在这幢老屋里没有见到阁楼,“不敢搭,怕把房子搞垮了。”芦奶奶还是有些担心。那边厢,一个年轻的女子正在烧菜,芦奶奶说她是后来搬进来的租户,原来的人家都搬走了。“房子老了,该走的都走了。”

    【对话李百浩】

    李百浩曾对本地民居进行深入调查与研究,著有《湖北传统民居》,现为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可持续”在古建筑中一直都存在

    长江地理:从空间组织和建筑结构上看,武汉的民居有哪些明显的地域特征?

    李百浩:武汉地势平,水网多,受两江影响较大,属于典型的夏热冬冷地区。因此,本地的传统民居在夏天为了适应闷热的天气、避免太阳直晒,多采用三合院形式,轴线对称,平面形式工整,进深一般很大,这样室内阴凉,而出檐深则正好遮挡烈日。合院通常由三间正房,两厢房和天井组成,正房中间前为堂屋,后为灶房,左右两间为卧室。天井四面设有檐廊联系大门、两厢和正房。

    民居也兼具了北方合院与南方天井的特点,呈现出一种建筑文化的过渡状态。“天井”多见于南方,建筑四方围合,在湿热的夏天可以产生阴凉的对流风,改善室内的小气候,且屋顶连为一体,遇雨季屋顶四面的水向中央汇合流入地面围合的排水沟中,又称“四水归堂”;“院落”则是北方特有的形式,便于室内采光、通风。由此你可以看到由北到南的一种推进方式,既满足排水、通风、采光,又提供休息娱乐、养花种草的场所。

    长江地理:“天井”这种建筑形式,在武汉民居中常常表现为各种不同的形式、大小,并不如北方院落讲究对称,也不像南方的规整讲究。

    李百浩:武汉夏天热,冬天冷,因此“天井”必须同时具备两种功能,夏天不能让阳光进来,要遮阳,通风;冬天又要让阳光进来。所以本地的“天井”多为扁长型,而不是对称的正方形结构。“天井”的布局位置不一定是在房屋正中间,可能是在四周或者某个区域,有的时候一个房子里也不只有一个天井。保持通透又保护安全,也可以将外部空间作为内部空间使用,获得更多使用面积。

    长江地理:与很多地方比起来,武汉的传统民居的特色似乎并不明显,也很少给人以标识性的符号和印象。

    李百浩:武汉的民居发展较晚,还没形成较为精细的程度。汉口的历史不过才500年,作为商业重镇,近代武汉商贸往来频繁,移民甚多,因此兼容了各地的建筑文化和样式,各种形式都可能在这里找到。但是又因为近代的革命、战乱等各种因素,还未成熟已被毁于一旦。

    现在我们看到的许多民居,既有明清时代传统的建筑风格,又带着些西方文化的影响,像武昌的江夏民居,汉口的里份。都能看出其时代和地域特征。这座城市没有坐标也没有方位,它的坐标就是人,你可以在老街巷、老里份中见到许多房屋都是大门对大门,这很明显是一种开放的态度;在上海是不会这样的,里弄里即使对面也是前门对后门,更讲究私密性。

    长江地理:在传统民居里,建筑的选址、选材以及设计样式常常都因地域气候而不同,各种特征都源于当地的自然差异。可以看到,虽然许多民居建筑已经很破旧了,但是住户仍然称其“好住”,“舒服”,这种建筑与自然的和谐,是不是就是“绿色建筑”?

    李百浩:以前,我们用身体对付自然。十几二十年前夏天还有“睡竹床”、“喝热茶”的习惯。太阳下山了,往地上洒点水,搬出竹床就睡在大街上,这就是通过汗腺把热带出来,用人的身体去对付自然的反映。这是与自然最好的相处方式,建筑也是如此。

    现在的住宅设计不考虑这些因素,其实“可持续”在中国一直都存在,古建筑中总能找到能源使用的合理方式。我们需要找到一种经营长久的社会发展方式,重新回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上来。

    现在人们常说“千城一面”,要收到手机短信“某地欢迎你!”才知道自己到了另外一个城市,从城市建筑和景观上根本分不出。这是因为忽略了最根本的地域特征。传统民居因地而建,历经战乱和火灾水患还能保存下来,其独特的建筑理念和风格,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所创造出的防水、防火、保暖、防寒,兼顾朝向、通风、采光、排水等构造特征,这对城市个性塑造有重要意义。

    一面清水砖墙,隔开屋内、外两个世界。

推荐阅读:

南阳鲁班庙残垣断壁驻马店古塔惨遭“扒皮抽筋”

休宁县富琅古塔能否挂牌保护?

贵州黔东南的古建筑群

潮州开元寺天王殿遭白蚁侵蚀成危房

分页:[1] [2]

编辑:菩提树
名称查济古村:深山幽谷中的璞玉

类别自然山水园
名称古今错落的京城古文化购物街

类别人工写意山水园
名称腾冲和顺古镇高原上的小苏杭

类别自然山水园
名称山西上党戏台古韵

类别古建形式
名称福州三坊七巷

类别人工写意山水园
名称济南府学文庙

类别省级文保单位
 ·北京:专家呼吁保护永定河畔..
 ·武平中山古镇保护开发项目启..
 ·古韵新华街保留完整川南民居..
 ·兰州白塔山公园今年将复建地..
 ·福建泉州百岁泮宫将“修旧如..
 ·德州陵县老城改造须居民“点..
 ·少数民族古建筑 让贵州更“多..
 ·赤水拟投资1.6亿重现大同古镇..
 ·建阳书坊乡:绿色名乡打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