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国人,大抵都知道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唐僧即为玄奘法师,俗名陈祎,河南偃师人,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旅行家、翻译家、佛学家。他于公元628年自长安西行,历经艰难险阻到达印度,得到戒贤法师的悉心指导。公元645年回到祖国,朝廷在长安慈恩寺举行了空前盛大的欢迎仪式。玄奘带回佛经657部,先后翻译佛经74部,共计1335卷。在我国佛教四大译家(鸠摩罗什、真谛、玄奘、不空)中,他译书最多,译文最精。为了供奉珍藏从印度带来的佛像、舍利和梵文经典,玄奘法师于公元652年亲自主持设计建造大雁塔,历时两年落成。
被誉为西安古城象征的大雁塔,虽经千余年劫难,仍巍然屹立。这座通高64.5米的七层楼阁式古塔,由塔基、塔身和塔刹三部分组成。塔身呈方形锥体,大小由下而上按比例递减。各层均以青砖砌成檐柱、斗拱、栏额、檀枋、檐椽、飞椽等仿木结构,气魄宏大,格调高古,造型简洁稳重。底层四面皆有石门,门框上均有精美的线刻佛像。西门楣为阿弥陀佛说法图。画面布局严谨,线条遒劲流畅,相传是唐代画家阎立本的手笔。底层南门洞两侧镶嵌着唐代书法家褚遂良所书、唐太宗李世民所撰《大唐三藏圣教序》和唐高宗李治所撰《述三藏圣教序记》两通石碑,具有很高艺术价值,人称“二圣三绝碑”。塔身还陈列着佛舍利子、佛足石刻、唐僧取经足迹石刻等珍贵文物。至于佛像、舍利和梵文经典的去向,有人认为能在大雁塔的地宫中寻觅。只可惜地宫的开发,尚需时日。
提到大雁塔的命名,自然与玄奘在印度的经历有关。有一次,他参观了一座亘娑塔。梵文“亘娑”就是大雁的音译。此间相传有几个小乘佛教徒,想吃“三净食”(即雁、鹿、犊肉)。看到天上大雁飞过,便对佛陀说:“我们已经好久没有东西吃了,菩萨应该知道我们肚子饿呀!”话音未落,一只大雁坠死在这几个和尚面前。原来大雁就是佛陀演化。其舍身的行为感动了众沙弥。于是他们改信不再食肉的大乘佛教,并举行了隆重的仪式,葬雁建塔,遂以“亘娑”为名。后来玄奘归国,也在长安仿造了这座大雁塔。
登上举世闻名的浮图,俯瞰整座城市;除了城墙、小雁塔和钟鼓楼外,几乎都是鳞次栉比的现代建筑。西安是闻名中外的十三朝古都。往昔的名胜古迹,无论是秦楼汉宫,还是隋苑唐殿,皆荡然无存。而古希腊古罗马几千年前的古建筑,如神殿、剧场、浴场、竞技场之类,却能保留至今。究其根源,原来前者为砖木结构,后者为砖石结构。木结构无法抵御火灾,是造成诸如“五步一楼,十步一阁”的阿房宫,“绕花开水殿,架竹起山楼”的芙蓉园之类建筑成为焦土的根本原因。唐末以降,大雁塔所在的慈恩寺屡遭兵燹,殿宇焚毁;唯有大雁塔独存,砖石结构使然也。
千余年来,大雁塔的恢宏气势曾征服不知多少登临者。历来题咏骚客不胜枚举。如杜甫的“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储光羲的“冠上阊阖开,履下鸿雁飞”,章八元的“却怪鸟飞平地上,自惊人语半空中”等,为人称道。尤其是岑参的《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连山若波涛,奔凑似朝东。青槐夹驰道,宫观何玲珑;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五陵北原上,万古青蒙蒙。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更是以气吞山河的笔触和顿悟禅理的感叹,引起登临者极大的共鸣。
随着著名诗人的引领,早在唐中宗神龙年间,“雁塔题名”就已形成风俗。凡新科进士及第,先要一起在曲江、杏园游宴,然后登临大雁塔,并题名塔壁留念。当年27岁的白居易成为进士,写下了“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诗句;刘沧的“及第新春选胜游,杏园初宴曲江头;紫豪粉壁题仙籍,柳色箫声拂玉楼”,更将雁塔题名与登仙并提。可见他们洋溢着春风得意的喜悦心情,把雁塔题名视作莫大的荣誉。到后来大雁塔已形成“塔院小屋四壁,皆是卿相题名”的满目琳琅场面,可惜北宋神宗年间一场大火毁掉了珍贵的题壁。长安失去国都地位后,各地上榜士子登临难再,仅仅是陕甘两省乡试举人仿效唐进士雅举在雁塔题名。民国以来,一些涂鸦之作在大雁塔的砖壁上随处可见。记得有人题有“平生未见诗翁面,料得诗翁丈二长。不是诗翁长丈二,为何放屁在高墙”打油诗,聊以讥讽到处随意乱写的无聊之辈。
推荐阅读:
山西万荣秋风楼
南宋重建的六和塔是什么样的?
刘云德:唤醒古民居的“文化之魂”
网曝潍坊一明古庙凌晨遭强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