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拆迁前的祥店村落一瞥

仅余的寥寥几落古民居,被“禁锢”在铁皮墙内,一派凋零
“有祥店厝,无祥店富。”这句曾经流传于湖里禾山一带的俚语,讲的就是原本位于这里的古自然村祥店。2002年前后,作为岛内保存面积最大、最齐整的古建筑群,祥店古村开始了旧村改造。
一晃十年过去了,改造前尚存完好的五十七落古民居群,只留下了寥寥十来落,而今还被“禁锢”在铁皮墙内,垃圾成堆,杂草丛生,一派凋零。连日来,有网友拍下祥店古厝如今“落魄”的照片上传网络,引起唏嘘一片,也引起网友加强古厝保护的思考。
铁皮墙围住古厝
昨日中午,记者找到仅存的十来落祥店古厝。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用来“遮丑”的铁皮墙,铁皮墙内上千平方米的地,一片荒凉破败的景象:废弃的砖头和石板、“五颜六色”的破布、还有肮脏的生活垃圾,杂乱地堆放在一起;杂草吸足了垃圾的养分,肆无忌惮地疯长;大门都已经脱了漆的古厝,就“隐藏”在一派凋零之中。
镜头拉远,铁皮墙外却是另一番光景:一排“干净挺拔”的高层公寓楼围着铁皮墙绕了半圈,剩下的半圈则被各式精致的酒店、商铺所填满。
两相对照,“抛荒”多年的古厝更显得相形见绌,仿佛被遗弃在角落里,孤立在夹缝中,像满目沧桑的老人,无力地喘息着,以极其微薄的力量固守着这片土地。
古厝仅余一户居民
黄先生一家是祥店古厝仅余的一户居民。
“其他家早都搬走了。”黄先生说,“这铁皮墙差不多也有四五年了,当时围起来是说要建古厝居民休闲中心,但至今没动工。”
黄先生告诉记者,在他的记忆中,当时的规划,要留下十一落古厝,可现存古厝已经不到十一落了,“旁边是有一些"克隆"古厝外观而建的房子,但其实在我们眼中,从建材到内部布局,根本和古厝不是一个样,更不用说一些古厝原有的篆刻、题字了。”
此外,记者还从后埔社区居委会和祥店社区居委会了解到,当年祥店古村被列入旧村改造后委托给相关开发商,计划拆除大部分,然后保留一定数量的古厝作为“保护性开发”。“所以古厝那边已经不是社区在管了,具体管理情况应该问开发商。”一位社区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道,“至于"铁皮墙"为什么一直存在,可能是里面古厝居民的安置产权还没办妥,或者开发商资金不到位造成的。”
难怪黄先生发出这样的感叹:“既然都是开发商的囊中之物了,保护和管理从何谈起呢?”
【揭秘】祥店古厝文化遗迹不少
聊起如今“抛荒多年”的祥店古厝,本报地理版资深编辑卢志明老师感到十分惋惜。在他眼中,祥店古村兴建的时候正逢“华侨文化”鼎盛之时,带有浓浓的“海洋”气息。“祥店古村也是厦门城市发展过程中,当之无愧的"童年"景观典范。”卢老师说。
“南洋的钱,唐山糊”能成为“典范”,首先得有经济和文化作支撑。
卢志明告诉记者,祥店居民大多姓黄,明清以来,黄氏族人纷纷漂洋过海,下南洋以求生存与发展,其中尤以菲律宾为最,所以祥店后人至今有90%为侨属。
按当时的地理环境,地处厦门岛几何中心位置的祥店居民要下南洋非常容易,顺着村口的河流到江头,一扬帆就可以出海了。“那时有句话叫"南洋的钱,唐山(中国)糊"。说的就是出洋的先民在南洋赚得盆满钵满,然后存着回家建房子。”卢志明向记者介绍道,“祥店很多出洋的人把建大房子作为人生寄托,所以尽心尽力,把房子建得美轮美奂。而且得益于南洋丰富的自然资源,很多人还带了南洋特有的建材回来建房子,比如紫檀木做楼梯、铁黎木做门。”
卢志明介绍,当时出洋的人,哪怕目不识丁,在海外都会深感文化的重要性,慢慢养成了对中国文化的重视,所以祥店人回乡建房子时,特别注意融合进文化内涵,各种名家题字、篆刻、画作,在祥店古厝随处可见,而且有不少直接刻在房屋上,与房屋融为一体,“这样一来,本身祥店文化名人就不少,又有重视文化的氛围,所以祥店古厝的文化遗迹自然特别多。”
顺山势而建
祥店古村建筑群的分布充分体现出厦门的地理特点,因此形成的特殊景观,也是其作为典范的原因之一。
根据卢志明的介绍,祥店古厝背靠关刀山,整个村子是顺着山势兴建的,从远处望去,俨然一幅《滕王阁序》中“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的景象;再回到当年村口有河通大海的时代,更有“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的胜景。
婢女来当家
“姐仔”的存在,则是祥店非常独特的人文现象。据卢志明介绍,当时祥店大多数家庭的男当家都下南洋创业去了,而女当家又不便随意抛头露面,由于是“侨乡”,村民比较开化,这时就由家中的侧室或婢女来看家守业,担负起管理田产、经营生意等事务,执掌了家中大权,而且她们大多善于经营,把家业打理得有声有色。但是即便“掌权”,这些侧室或婢女依然对主人忠心耿耿,尽心尽责。
“所以当时这些侧室、婢女群体就被大家亲昵地称作"姐仔"。”卢志明说,“从"姐仔"也可以看出我们厦门女人很厉害嘛!”
推荐阅读:
两会:让文化遗产有尊严地存在
湖南现失传古苗文 石刻文字用于苗民起义祭祀
婺源道教名山 三清山
重庆绍龙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