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业人员正在怀柔野外现场勘查
历经三年多的野外调查和内业整理,怀柔区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日前圆满结束,共普查不可移动文物155项,其中复查文物42项、新增文物47项、消失文物66项,填补多项京郊考古空白。
据介绍,第三次文物普查是怀柔区开展的最大规模文物普查,主要任务是调查、登录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同时对已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复查,包括境内的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摩崖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和其他等文物遗存。经过普查,按类别划分,主要包括古遗址43项、古墓葬6项、古建筑11项、石窟及石刻建筑9项、近现代20项。
“此次普查不仅不可移动文物数量增加47项,而且门类丰富,各具特色,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怀柔区文物管理所所长李建华介绍,其中水利设施及其他文物最多,还有玄云寺、三星照护摩崖石刻等多处重要发现。
作为新发现的重要不可移动文物之一的玄云寺,又称关帝庙,始建于清初,位于怀柔北部山区宝山镇对石村南。此庙原有正殿、配殿、耳房、山门、戏台等,正殿内现存墙壁上皆有色彩鲜艳的壁画。寺内还仅存古侧柏1棵,树龄约300年,已列为县一级古树。经现场勘测,该庙主体结构基本保持原貌,梁架和基础尚存。正殿及耳房室内壁画保存较好,颜色鲜艳,画工精美,局部破损,目前有关部门已列入修缮计划。
目前,怀柔区文物部门正组织专业人员对普查资料逐一审核修订,以确保资料的完整性、科学性和准确性。同时抓紧文物普查工作报告、文物普查成果集萃、全区不可移动文物名录、不可移动文物电子分布图等项编制工作,逐步实现文物普查数据的信息化管理。
推荐阅读:
四省专家畅谈骑楼文化 反对“穿衣带帽”式整治
河南八丈佛爷七丈楼
一砖一瓦折射岁月变迁 旧桥承载着古人的智慧
“挤压效应”打破传承“小传统”古建不可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