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戏台见证了我国戏曲的形成,促进了戏曲的发展和繁盛,是非常宝贵的“固态的戏剧文化”。我国遍布城乡数以万计的古戏台大都散落在偏远山村,许多已年久失修,蚁蛀、漏雨、剥落、松动等现象较为严重。
2月12日,浙江省宁海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王建云接受记者采访时呼吁:“农村古戏台保护已刻不容缓!”
“刻不容缓”的背景是:据统计,上世纪50年代,全国尚存古戏台约10万座,而2008年调查统计时仅存1万余座,这1万余座中大部分也已岌岌可危,濒临坍塌。
“作为传统戏曲的载体,戏台联系着我国古代多种多样的宗教习俗和戏曲民俗,负载着传统戏曲的艺术形态和观演关系,乃至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王建云说,“中国传媒大学戏曲戏剧学教授周华斌认为,我国遍布城乡数以万计的古戏台见证了我国戏曲的形成,促进了戏曲的发展和繁盛,是非常宝贵的‘固态的戏剧文化’,同时还体现着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绚丽和辉煌。古戏台保护非常重要。”
据悉,2006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宁海全国唯一的“中国古戏台文化之乡”,并在宁海建立“中国古戏台文化研究中心”。
“宁海县现存古戏台122座,其中10座古戏台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专家们一致认为,宁海是全国拥有“国保”古戏台最多、保存最完好的县。”王建云说。
戏剧之乡宁海,历史上戏剧活动繁盛,明清以来地方戏“平调”长期活跃于县境内,京剧、越剧、乱弹、话剧等演出频繁。宁海村落多以同宗同族聚居,兴建祠堂庙宇盛行,戏台是其中重要部分。村民每年祭祖必演戏。全县曾有古戏台600余座。
据王建云介绍,散落于乡村的古戏台百态千姿,风韵独具,宁海从百余座古戏台中筛选出10个有代表性的捆绑成一个总项目申请“国保”,终获通过。而最精美的要数崇兴庙和岙胡胡氏宗祠三连贯藻井、戏台,及以下浦魏氏宗祠和潘家岙潘氏宗祠为代表的二连贯藻井、戏台。三连贯藻井戏台目前在浙江省其他地方尚未发现,仅宁海三处,二连贯藻井戏台在宁海尚有10处,单藻井戏台全县约有数十处。
王建云说,目前尚存的古戏台大都散落在偏远山村,许多已年久失修,蚁蛀、漏雨、剥落、松动等现象较为严重。为了让曾经辉煌的古戏台重新活起来,近年来,宁海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古戏台的保护和利用工作,政府、集体、群众为保护古戏台齐心合力。自10处古戏台被公布为“国保”后,村民对戏台的认识发生了变化,一些没有被列入的村,也找到县文物部门,主动要求列入保护。
如何进一步保护?宁海提出“合理开发,打造品牌”的口号。一是设立专门机构,配备技术人员。使古戏台的保护更具专业化、规范化,颁布相关的保护条例,形成严密的保护网络。对全县范围内的古戏台进行调查论证,编制保护规划,并与古戏台所在地签订安全责任书,落实安全责任人。全县各重点古戏台保护单位都成立保护小组,县文广新局、镇、乡、街道办事处牵头,由村干部、业余文保员等组成,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确保古戏台安全。先后举办宁海古戏台图片展;出版《宁海古戏台》专著;推出《戏台春秋》、《宁海古戏台》等电视专题片。
为发挥古戏台的作用,该县还挖掘古戏台的文化内涵,开发旅游。县政府每年安排专项经费用于古戏台的维修,共投入古戏台保护经费2000多万元。
王建云说,在确保10座“国保”古戏台安全的同时,科学论证,分步实施宁海古戏台的保护规划,逐步增补古戏台全国重点文保单位保护名录的数量,提升其文化品位,并计划设立宁海古戏台保护专项资金,在适当时建设古戏台博物馆,让古戏台重新活起来。
推荐阅读:
上海石库门
北京大栅栏
广西侗家杉木吊脚楼
清远再添5个省级古村落 总数量位列全省前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