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1月17日权威统计部门发布的数据称,截至2011年末,中国大陆城镇人口比重达到51.27%,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城市人口超过农村人口的情况。这些年,这么快速大规模的城市化推进,其动力来自工业化、经济发展,还是美好生活?这个问题暂且不去讨论。而作为城市化结果的城市空间形态,空洞化、单一化问题,即“千城一貌”现象越来越严重已是不争的事实。在新区继续快速开发建设,旧城更新改造仍然剧烈推进的状态下,在一些城市,尤其是历史文化名城开始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复古运动。
这场全面复兴古城传统风貌的局势,正如北大中文系李零教授在《铄古铸今:考古发现和复古艺术》中所描述的:现在,“复古的狂风把山都吹倒了”。可以说,在这些城市、这些历史文化名城,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把老人家当年作出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指示,发挥得淋漓尽致了。
山西大同,首批2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着2300余年的建城史。2008年开始实施名城保护与修复工程,计划投入资金100亿元,全面恢复大同古城历史风貌。其中的城墙修复工程投资10亿元,按照“原材料、原形态、原工艺、原技术”的修复原则,全面完成四面城墙及瓮城的修复。而为了进行东城墙修复工程,仅2009年就拆迁建筑487942.72平方米。
河北山海关,2001年增补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了实现山海关古城“重现旧颜”的宏伟规划蓝图,2006年4月6000米山海关长城本体修复项目启动。2007年3月古城内四条大街街景整治项目,已建成150套形态各异的明清风格的仿古建筑。据介绍,新建的仿古建筑群已在北京奥运期间正式开城接待游客,让人感觉仿佛来到了一个明清文化世界。
山东台儿庄,2008年4月在“台儿庄大战胜利”70周年之际,枣庄市政府决定投资重建台儿庄。以“存古、复古、创古”的重建理念,完整保存具有重大历史价值的古迹。古城规划按照大战故地、古城墙、古码头、古民居、古街巷、古商埠、古庙宇、古会馆等历史遗产进行逐步修复。如今,运河古道北岸的街巷、民居经过修复重建后,一派江南美景已呈现在游人面前。
自1990年代以来,我们的社会时尚中就似乎充满了古色古香的气息,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变得很怀旧、很有历史沧桑感。一些城市也开始大规模兴建仿古街道,这种过度怀旧的做派,这种大规模走火入魔式的复古行动,是因为现实中历史环境消失得太快,人们开始真的需要历史文化遗产了?还是反抗城市特色危机复兴文化的义举?现在作结论恐怕为时尚早,但现实中越来越多的“明清老街”、唐宫宋城,充满虚假的氛围和功利的意图,将城市的生活空间环境影视化、虚拟化得厉害。
假的比真的好?
文物古迹、历史建筑,真的越来越少越来越珍贵,假的越来越多越来越垃圾。但是贯穿我们2000多年历史的“复古”艺术思潮,以及发生于80年代的仿古建筑思潮,一直都在告诉人们,假古董比真古董好看,便宜,省钱,制造一个假古董还不会被求全责备,因是仿造、模仿,基本像那么回事就可以了。就像你在家里没钱和没时间认认真真养盆花一样,退而求其次,买盆假花摆设起来也是天经地义的事儿。省钱,省事,有时还可以臭美两下,也不用担心它是死是活。
基于几乎完全相同的“假比真好”理由,全国各地争先恐后建造“假古董”,复兴唐宋城的现象就不难理解了。若你认为摆假花和重现盛世面貌还是有差别的话,就让我们再翻看一下贾平凹先生的《废都》吧,在这部早在1993年上半年就出版了有关城市生活的长篇小说中,有一段对西京这座古都文化和旅游发展状况的描述,既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又揭示了伪文化泛滥,“假古董”盛行的主要动因。
“西京是十二朝古都,文化积淀深厚是资本也是负担。各层干部和群众思维趋于保守,故长期以来经济发展比沿海省市远远落后,若如前几任的市长那样面面俱抓,常因企业老化,城建欠账大多、用尽十分力,往往只有三分效果,且当今任职总是三年或五载就得调动,长远规划难以完成便又人事更新;与其这样,倒不如抓别人不抓之业,如发展文化和旅游,短期内倒有政绩出现。市长大受启发,……干了一宗千古不朽之宏业,即修复了西京城墙,疏通了城河,沿城河边建成极富地方特色的娱乐场。又改建了三条大街:一条为仿唐建筑街,专售书画、瓷器;一条为仿宋建筑街,专营全市乃至全省民间小吃;一条仿明、清建筑街,集中了所有民间工艺品、土特产。”
现实中,各个城市复兴汉唐都城也好,重塑明清风貌也罢,都会有这样的理由和那样的原因,但归根结底的驱动力可能与废都西京并无二样。真的文物古迹保护起来麻烦很多,也无法随心所欲地使用、利用。于是拆除那些不完美的真古迹、年代不够久远的历史建筑,按现代生活需要或旅游开发规划建造各类赏心悦目的“假古董”,便成为了地方政府不由自主的选择。
此外,近年来国家和各地方都出台了历史文化名城、历史风貌或历史建筑保护的相关条例,保护工作被提上了政府的议事日程,因而,大概没有人敢于公开大胆地反对历史遗产保护了,在无法大规模、简单地拆除历史建筑和历史街区时候,对偷换概念或者“打着红旗反红旗”的事情也是需要人们高度警惕的。前些时候在新浪微博上引发微友热议的北京玉河地带的开发项目、宁波月湖历史街区的改造规划等就是典型案例。
保护性破坏
前文说到“复古的狂风把山都吹倒了”。这“山”就是传统文化的真实根基,这“山”就是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底线——“原真性”。面对历史上幸存下来的真实的文物古迹,被这些“好心人”狂热地“修缮”一新,甚至面目全非的种种状况,有时候会有人以保护技术经验不足为借口、以“交学费”来搪塞;有一些人会以“总比拆了要好”的评价尺度来“宽容”;甚至有人会认为:中国古建筑本来就以砖木结构为主无法长久保存,这些做法具有“中国特色”,可以大胆尝试。
缺乏历史文献依据、脱离历史空间关系,一座座再建的现代“假古董”和大规模拆真造假的古城“复兴”,说到底是一种“保护性破坏”行为。首先,它违反文物保护相关法规,违背文物古迹保护准则所确定的保护原则和精神,《文物保护法》明文规定“不可移动文物已经全部毁坏的,应当实施遗址保护,不得在原址重建”。“复古、创古”建设行为混淆了真文物古迹与伪文化赝品的界线,损害了文化遗产保护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多数的仿古建筑、人造景观都是以模仿或杜撰传统建筑形式建设的,加之建造周期有限、工艺技术失传等原因,“假古董”建筑远没有真文物古迹所具备的品质、细节和岁月痕迹。
其次,“盛唐想象”的规划设计策略,会造成历史文化是可以任意打造、随意打扮的思维和“创意”,这也是非常可怕的事情,当历史可以成为任意打扮的小姑娘,那些不愿意保护文化遗产的人更是可以肆无忌惮进行破坏和拆迁,如果何时需要了、到时候有钱了,一切“历史”都可以从头再来。这其中还有文物保护的一些误区,如保古不保近,总以为历史悠久,对近现代的和当代的东西往往看不上眼;保大不保小,重宫殿、庙宇等宏伟建筑的保护,对四合院、石库门等普通民居保护没有兴趣;保美不保“丑”,因人、因事而废物,譬如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陈独秀故居至今未被列为“国宝”(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喜欢张爱玲小说的人也许越来越多,但张爱玲生活居住过的公寓要列为上海的保护建筑,来自意识形态管理部门的权威意见总是在最后一刻作出“No”的决定。还有那些像老厂房、破仓库、旧监狱等建筑本身不够美好往往难以逃避毁灭的命运,近年来,在上海的一些工厂地区由于艺术家打破禁忌地进入,才使得那些旧厂房改建文化创意园区能够生机盎然地存活下来。
第三,大量兴建假古董,重塑所谓传统风貌的做法,还会直接阻碍新建筑的创新和建筑文化的发展,有人以为“假古董”这种建筑形式就是“既有时代气息,又有民族特色”的代表,新建筑的创作方向。这完全是一个误区,早在上世纪30年代国际建筑协会通过的《雅典宪章》中就明确指出:“以艺术审美的借口,在历史地区内采用过去的建筑风格建造新建筑是灾难性的做法,无论以何种形式延续或引导传统风貌都是无法容忍的。”
诚然,在一个假文凭、假简历、假公司流行的时代,在一个充满着各种造“假”行为的社会,“假古董”泛滥、伪文化流行,恐怕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而历史文化一旦进入市场,马上被符号化,文化与经济结合、文化与旅游结合、文化与地产结合,生产出各种各样的“怪胎”也就不可避免。问题是时下全国都要文化大发展文化大繁荣了,你们还在这样地“复古”打造、“创古”造假,是不是走错了方向呢?
推荐阅读:
市民建议:河东湘江风光带重建城隍庙
黎平肇兴等五侗寨跻身全省魅力侗寨
加拿大唐人街被列为国家历史遗址
日本妙心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