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
  首页 | 谈古论今 | 文物古迹 | 古建艺术 | 古建营造 | 古典园林环境 | 古建器皿 | 古建历史 | 古建论坛
 古建首页 >> 谈古论今 >> 古建资讯 >> 正文
长沙现存古民居 多数几成“空心房”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范亚湘 刘军  日期:2012-12-17

    百度出错

    此“沈家大屋”非彼“沈家大屋”

    百度“浏阳沈家大屋”,其“历史意义”一栏里写到:沈家大屋在中国近代革命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据记载:“八七”会议后,毛泽东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回到湖南,组织领导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1927年8月18日,在长沙市郊沈家大屋召开改组后的湖南省委第一次会议,讨论制定秋收起义的计划,成立秋收起义领导机关——前敌委员会……

    1927年8月18日,毛泽东在长沙市郊沈家大屋召开中共湖南省委会议,讨论了秋收暴动的问题没有歧义,《毛泽东年谱》(上卷)也有记载。但与长沙相隔近百里的浏阳沈家大屋,是否就是毛泽东召开会议的“长沙市郊沈家大屋”?

    沈灵声说,在他小时候,浏阳沈家大屋叫发八寺大屋或者法源寺大屋,当地上了年纪的老人至今仍将这片屋场称为发八寺大屋。据记者查证,发八寺大屋被称为沈家大屋是在2002年后,当时,很多媒体前去发八寺大屋报道,为了方便介绍,便将发八寺大屋称为“沈家大屋”。

    显然,此“沈家大屋”非彼“沈家大屋”,百度“浏阳沈家大屋”是在张冠李戴,浏阳沈家大屋并非具有那样耀眼的“历史意义”!

    那么,毛泽东召开会议的“长沙市郊沈家大屋”在哪里?综合长沙部分史志记载,1927年8月18日,毛泽东回长沙,在开福区潘家坪福寿桥旁的沈家大屋传达“八七”会议精神,制定了秋收起义计划。

    今年上半年,人们还可以在长沙华夏路和潘家坪路的交会处看到一块“沈家大屋故址碑”。非常遗憾的是,毛泽东召开会议的“长沙市郊沈家大屋”在1958年兴建长沙储运公司时被拆毁。如今,由于旧城区的改造,那块“沈家大屋故址碑”亦不见了。

    记者手记:谁来守望这些老房子?

    尽管是站在桃树湾大屋的厅堂里,我却被冷得瑟瑟发抖。

    这栋大屋的确是太大了,北风呼呼地吹进来,似无遮挡。偌大的屋里,只有几位陪同前来寻访古民居的同伴。缺乏人气的场所其实要比人潮涌动的大街上冷得多!

    这些散落在长沙乡野的古民居不仅是见证历史的“年轮”,更蕴含了塑造长沙地区文化特色的丰富“基因”。一座精巧的古建筑,就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就是一部活生生地记载长沙周边乡村人们悲伤、欢乐的文化史和生活史。

    一位上了年纪的浏阳人告诉我,以前,浏阳到处可以看到气势恢宏的大屋,“几乎隔几里地就有一栋”。如今,长沙境内现存的古民居数量并不算很庞大。然而,即使不多的这些老房子,却大多数无人居住,年久失修,日渐衰败,其命运令人堪忧。

    人是建筑的魂,没有了人居住的老房子也失去了生气,很容易败落。长沙古民居大多是木结构的房子,墙体是用木板或竹帘糊上草泥做的。平时若有人住,烟熏火燎反而墙体比较干燥不容易毁坏,木梁架也不容易长虫子,若人去楼空,长期漏水则很容易因潮腐败,虫蛀也会多起来。而原住民改善生活的诉求,对于现存数量不多的长沙古民居,更是一大威胁。

    长沙古民居是长沙的历史文化遗存,一砖一瓦都在形象地展示着往昔的岁月风尘,加强保护具有一定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古民居,将有利于提高文化自觉、文化认同和文化参与,有效地展现长沙历史文化魅力……关于长沙古民居的重要性,说多了仿佛有些多余。可是,不说却更没人重视。

    社会在日新月异地发展,古民居无一例外地一天天老去,这好像成了历史的必然。面对目前日渐稀少的古民居,如何在激烈的矛盾中去平衡社会发展与古民居保护的关系?这应该是确保古民居不再一批批垮塌的关键。

    在空空荡荡的古民居里穿梭,我脑子里反复思索的就是:谁来守望这些老房子?

推荐阅读:

遂昌长濂村修旧如旧增添韵味 古色古香引八方客来

《中国古都五书》引发网络挖晒杭城古建热潮

广东:摄影发烧友 探秘罗村古建筑

绍兴投入数百万元保留台门古风

分页:[1] [2] [3]

编辑:菩提树
名称中国名楼——南京阅江楼

类别风景名胜建筑
名称中国名楼——贵阳甲秀楼

类别风景名胜建筑
名称中国名楼——岳阳楼

类别风景名胜建筑
名称河南平顶山香山寺

类别寺观建筑
名称中国“抱团”申遗的10大名楼

类别风景名胜建筑
名称介休后土庙 传承千年琉璃文化

类别古建结构
 ·贵州十大民族特色古建筑评出..
 ·古村落是岭南民俗文化博物馆..
 ·广西危旧骑楼拟由政府“收购..
 ·“文物医生”为邕城古建筑开..
 ·罗哲文:多少遗憾 都付断壁残..
 ·古城复兴重在突破发展瓶颈
 ·莫让“棒杀”抹杀了开封复兴..
 ·旅游专家谈论巨资再造古城是..
 ·西塘模式之人与古镇“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