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浙江网络电视台报道了《杭州运河被指商业氛围浓重专家称或将影响申遗》一文,在社会上引起了一定的反响。文章通过记者和专家走访调查杭州历史街区及其周边区域,指出杭州运河段在整治之后,变得越来越美,但是美景的背后呈现的文化底蕴逐渐耗尽,商业价值被过分利用。有专家提出,如何让古街走得更好更远,是当前摆在城市的决策者何市民面前的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事实上,文中所提到的“铜臭”泛滥淹没了文化景点,不独是杭州大兜路历史街区的“特色”,在“不利用就是浪费”的观念下,名胜古迹、历史建筑被商业化已成普遍现象。相对来说,杭州大兜路历史街区的商业化并不是最严重的。曾有媒体报道,山西平遥古城因为人口密度过大,过度商业开发,很多古城内的居民利用沿街民居开设店铺、客栈,甚至私自改变古民居的格局、风貌。平遥古城内,出现不同程度损坏的房屋达到72%。对这股开发之风,一些专家认为有价值的老建筑,闲置起来就是浪费,应该再利用,从而让历史创造更多经济效益。在这种思路下,历史文物变为商店、咖啡店,餐饮店便成了经济逻辑的必然产物。
当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不利用就是浪费”的理念不完全有错,但问题是,当历史遗址被开发得面目全非,甚至蜕化为与历史无关的挣钱产品时,这到底是在开发还是破坏?在杭州大兜路历史街区内,几个路人均不知道周边有什么景点,只知道有饭馆。餐馆、酒吧和会所不分白天黑夜地“唱大戏”,文化景点连“唱小曲”都算不上。如此,身陷商业圈的历史街区,还能彰显自己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么?
小到一个街区,大到一个城市甚至国家,其历史和文化很大一部分都是由老建筑来描述和记录的,这些建筑是触摸历史最直接、最准确、最关键的媒介。远比博物馆内的陈列品更真实、更深刻、更直接冲击着参观者的感官。以此观照“杭州运河段”的现状,它的“历史现场感”在林立着饭馆、商店的街区里还有几分?
即便如此,我们能把板子全部打在商家身上吗?这么多商家进入历史街区到底是经过哪些部门批准的,是否悉数合法,如此存在是否经过规划,甚至一些未经批准的商业店铺竟然堂而皇之的纳客,怎么会没人管呢?!
杭州运河段的一些历史街区同其他城市的许多文化街区一样,身陷商业圈,映射出一些历史文化街区在开发和保护中遭遇的困境。喧嚣都市中的幽幽古巷,融入现代元素后出现的繁华、矛盾与冲突,让决策者、沿街商家、居民以及社会各界为之思索:该如何尽快在商业与文化之间找到平衡点?这是古街茁壮成长并保持长期繁荣的重要前提,同样也是我们真正打开世界文化遗产大门的金钥匙。
推荐阅读:
北京庄士墩别墅破败 马致远故居翻新
接力文物古迹 打造新农村村落文化新亮点
烟台山万国建筑望打造成福州版“鼓浪屿”
武汉市“海选”出20处优秀历史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