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
  首页 | 谈古论今 | 文物古迹 | 古建艺术 | 古建营造 | 古典园林环境 | 古建器皿 | 古建历史 | 古建论坛
 古建首页 >> 古建艺术 >> 古建形式 >> 正文
吴氏文化及故居的学术研究
来源:滨州传媒网  作者:徐玉虎  日期:2012-12-4

    近期以来,无棣县做出“挖掘宣传吴式芬,促进无棣大繁荣”的重大部署,提出“一部电视剧、一部评书、一部故事集”三个一工程,因其具有很大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旅游价值,吴氏文化成为了无棣的一张“靓丽名片”。其实,它也有很大的学术价值,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已经有不少学者孜孜不倦地研究、探索,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吴氏故居是明清时期鲁北典型的四合院官宅,且是南北混合式建筑风格,从中可了解官员士绅生活。吴氏故居既没有故宫的富丽堂皇,也没有江南园林那么秀丽,那么,它的学术价值何在?

    吴氏故居是明清时期北方地区的官宅。如果你想感受皇家的威严尊贵,故宫是首选,如果你想了解官员、士绅的生活状态,看他们的房子怎么布局,怎么装饰,北方尤其是齐鲁地区就要参观吴氏故居。这就是他的学术价值,原汁原味,独一无二。

    吴氏故居是明清时期鲁北典型的四合院官宅,并且是南北混合式建筑风格。吴氏故居分南院和北院,南院原为明代户部尚书王佐的府第,始建于明英宗(正统六年(1441),在清康熙三年(1664)吴自肃购置了此宅,到孙辈吴绍诗扩建了南院,传吴坛扩建了北院,到吴之勷增建了“宝砚堂”,至吴式芬增建了“双虞壶斋”,重修了“仪仗厅”,吴氏故居形成,距今有五百年的历史。布局特色以北方四合院为主,具备江南园林古建筑之情趣,深受江南建筑营造和造园手法影响。故居的“双虞壶斋”采用江南套梁插柱的内部结构建筑法,具备江南地区住宅的建筑特点,在齐鲁建筑中实属罕见,尤其是吴重熹任江西巡抚时,对西花园进行重修,突现江南园林的造园特色。建筑整体是青砖灰瓦,墙体磨砖对缝,建筑工艺讲究,具备明清官宅的建筑特点。2006年,吴氏故居被评为省文物保护单位。

    对吴氏文化的学术研究,一是发掘其内涵,弘扬清廉爱民、勤勉诚信、修学养身等文化精神,推动无棣历史人文研究;二是准确把握明清时期鲁北地区传统居住方式,提出适合这类故居的保护和利用方案,保护吴氏故居遗产;三是对挖掘故居遗址旅游资源和旅游开发提供借鉴,加快当地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提高无棣文化旅游知名度。

    吴氏家族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其后许多高校教授、研究生、地方学者将其作为课题进行研究。

    吴氏家族人物属于齐鲁名人,在上世纪80年代,《惠民风物》收集了无棣县文化馆唐志勇写的《吴式芬传》,不仅作为旅游指南,也作为了解惠民地区古今概貌的知识读物。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国内“地方史”研究兴盛,山东大学和山东师范大学对此研究得比较深,滨州学院和滨州职业学院也参与过相关课题研究。吴式芬是金石学大家和封泥的最早发现者(最早发现者的意思,不是说以前人们不知道封泥,而是他首先认为封泥有研究价值,并且取得很大成果),所以学术界谈封泥研究必提吴式芬,比如吉林大学国学班有一节专门学习“吴式芬的封泥研究”。

    在学术界,对吴氏文化研究比较深的,有李国昌等著的《文学创作(原创)》(2005年3月发表),主要介绍吴式芬家族的盛衰过程和其在金石学方面的造诣。还有山东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院长、教授朱亚非所著《齐鲁文化通史·明清卷》,扬州大学教授田汉云所著《清代山东名儒》,田佳怡、孙才顺等编著的《黄河三角洲文化概要》都提到过吴氏家族人物的学术成就。山东师范大学硕士生董金艳,于2008年完成了硕士论文《海丰(无棣)吴氏文化望族研究》,注重论述吴氏家族在文学、法学、金石学等学术领域的成就。山东大学硕士生赵景利于2007年完成硕士论文《山东无棣吴式芬故居旅游开发研究》,主要从吴氏家族兴衰、故居建造历史和故居空间设计的角度,侧重对故居进行深入研究。此课题是与滨州职业学院和滨州学院合作项目。随后,其又在《史海钩沉》发表《九世朝臣府第—吴士芬故居》。山大硕士生刘惊雷于2008年完成硕士论文《清代海丰吴氏家族及其文献研究》。

    对此研究最深、最全,集大成者还是无棣著名学者于长銮先生。在1987年、1988年,由于长銮、唐志勇等编辑的两期《无棣文史资料》就有大量吴氏家族的资料。他主编的《金石学家吴式芬》(2005年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重点介绍了吴式芬诰命、列传、行述、年谱、著录、收藏、手迹、书札、殿试卷、墓志铭及海丰吴氏历代人物简介和人文纪略。此外,他的另一篇《清代“海丰吴氏”人文纪略》文章刊发在2004年1月出版的第一期《春秋》杂志上,影响很大。

    吴氏家族历九朝,在文学、法学、金石学、藏书学等方面都有令人瞩目的成就。

    吴氏家族自清代顺治至光绪,历九朝,计240年间,出科贡仕官达百人之众,其中一品官6人、二品官9人、其他级别官员87人;宦迹四海,其中进士9名,翰林学士3名。吴氏家族在文学、法学、金石学、藏书学等方面都有令人瞩目的成就。

    文学上,自康熙初年至清末,涌现出吴自肃、吴自冲、吴象弼、吴重熹等儒林隽秀,编有家族文集《吴氏文存》、《吴氏诗存》、《吴氏试艺》,仅典籍记载的吴氏家族诗集就有22部之多,题材丰富,表现手法多样,整个家族形成完整的文化链,诗书之泽不衰。其中名诗佳作不少,如吴象默的《秋郊》“万木此摇落,林深白板扉。远天晴鸟没,寒径野花稀。土鼓方联社,人家正合围。无边风景触,掩泪对斜晖。”以景写情,寓意深远,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家族成员的年谱、日记及部分学术类著述真实反映当时历史,具有很高历史价值。

    法学上,乾隆年间,法学家吴绍诗参加清《大清律例》的编修,修订全书纲领名例二卷;吴坛继承家学,精研法律,倾注毕生精力著《大清律例通考》三十九卷,对研究清朝法律制度变化有重要学术价值,在清代法制史上堪称扛鼎之作。

    金石学上:在金石收藏、著述还是封泥、印刻的收藏与研究方面,均取得骄人成就,吴式芬所著《捃古录》、《捃古录金文》及与陈介祺合著《封泥考略》在清代金石学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他的金石学研究有三大特点:一是收录内容广博。如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上写道“金石学在清代有俨然成一科学也。……道咸以后日益盛,名家者有吴式芬、罗振玉。式芬有《捃古录金文》,皆成精通”,又在《近代学风之地理分析》中有“海丰吴式芬等收藏皆富,而考证则日益精深。故咸同年间金石学超过前度,而山东学者为之魁”。二是著录详尽精当。吴式芬所著《捃古录》二十卷,共录商、周至元代金文1781种,石文15230种,木刻6种,玉文4种,磁文2种,总计18128种;《捃古录金文》三卷九册,共考释商周至元代有铭文的青铜器物1329件。如在《续修四库全书总目纲要》中评价到“凡吴氏之前,各家金石并录之目,从未有如此且详且备者”。《捃古录》有重要学术文化价值和使用价值,非常珍贵,据说现藏于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室。吴式芬对封泥也很有研究,在1849年自编《海丰吴氏藏汉封泥》,后与陈介祺(山东潍县人)合作著《封泥考略》二十卷,全书收集秦汉官私封泥849枚,是研究封泥学最早的专著,也是一部有权威性的著作,对研究秦汉地理、官职、艺术等具有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吴式芬还有《金石汇目分编》、《缀金集》、《陶嘉书屋诗赋》等著作。

    藏书学上,吴重熹的石莲庵收藏大量古籍,多是古本、手抄本、稿本等珍品,见于著录的善本42种,其中手抄本30种,他编纂修订的《吴氏文存》、《吴氏诗存》、《吴氏试艺》、《吴氏世德录》被称为吴氏“小四库全书”。在民国学者伦明等著《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就记载了吴氏家族藏书弃散过程。书中,有诗佐证“清华家世海丰吴,此日真看竭泽渔。山涧口家繙(fan)半夕,弃余仍是杂精粗。”下注释到“侍郎(吴重熹)殁于辛亥后,遗书渐散,至去岁九十月间,出尤亟,日见打鼓贩趋其门。最后,山涧口书贩李子珍以千百金全有之,载数十车,人皆以为弃余物,不之顾。余翻阅半夕,得佳本数十种。……十八巨册,谐价未就,而吴氏之书,从此尽矣。”

    我们相信,伴随无棣县文化旅游的大力推进,吴式芬故居、县衙、古城等名胜古迹恢复后,会有更多学者参与吴氏文化研究,也将会取得越来越丰硕的研究成果。

推荐阅读:

岭南古村落——潮汕古民居

岭南古村落——广府古民居

陕西倾斜的古塔

岭南古村落——前美村潮侨缩影

编辑:菩提树
夕佳山民居古老的建筑 精美的落地花罩,是民居建筑木雕装饰的一绝 在..
历史淹没在深邃富丽的建筑中,格调却“刻”在沧桑的建筑之上,古代建筑是我..
西窑 碧落寺碑亭 双桥 碧落碑 在晋城西北约十五华里的泽州县南..
“寺中隙地固多,而屋宇寥寥中,有中殿削落更甚。然规制奇古,绝不类..
我国丰富的古代建筑不仅是文化瑰宝,也是建筑史上的奇迹。 在全国各地纷纷申..
站在“五凤坊”长廊,可以看到紫阳街上的石窗展示 夜色中的悟真坊。紫..
 ·古村落是岭南民俗文化博物馆..
 ·广西危旧骑楼拟由政府“收购..
 ·“文物医生”为邕城古建筑开..
 ·罗哲文:多少遗憾 都付断壁残..
 ·古城复兴重在突破发展瓶颈
 ·莫让“棒杀”抹杀了开封复兴..
 ·旅游专家谈论巨资再造古城是..
 ·西塘模式之人与古镇“碰撞”..
 ·西塘模式之活着的千年古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