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平白浮泉遗址九龙池
大运河、银锭桥,这些记录着北京城辉煌历史的水文化遗产到底有多少?近日,历时近一年的本市首次水文化遗产普查基本完成,共普查出416处水文化遗产,其中包括1950年以前修建的堤坝、桥梁等水利工程,也包括与水文化有关的庙宇、碑刻等遗迹,年代最远可追溯到金代。
“银锭观山”“卢沟晓月”,燕京旧景中,多处与水景有关,而一条“母亲河”,又记录着多少北京城的文化和故事?
为了收集、抢救、保护北京城的水文化遗产,本市于今年初启动首次普查,数百名普查员历时近一年,实地走访、调查整理,共记录下建于1950年以前的水文化遗产416处,基本摸清本市水文化遗产“家底”。
此次普查的水文化遗产中,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水利工程,其中有灌渠、堤坝、围堰,以及跨河桥等202处;另一类是与水有关的古建筑、古遗迹,其中包括水神崇拜的庙亭、碑刻等214处。
年代最久远的水文化遗产可追溯至金代,比如卢沟桥,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是华北最长的古代石桥。遗迹中,以始建于元、明、清三代的居多,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北京城的城市建设和发展历程。
很多水文化遗迹是一段历史的记录。现存于昌平区沙河镇的朝宗桥,保存着较为完好的石碑、镇水兽。这座桥是明朝迁都北京,在天寿山建陵墓时,通往明十三陵和八达岭长城的必经之路,历史上是拱卫京师之要冲。
有的遗迹虽年代久远,却仍在发挥作用。已有800多年历史的卢沟桥,在几年前跨永定河新桥建成前,一直都是宛平城居民出入京城的必经之路;建于17世纪的门头沟陇家庄灌渠、丁家滩灌渠,也一直发挥着引永定河水为数百亩耕地灌溉的作用。
有的遗迹虽然没有发挥原有的水利工程作用,却为北京城留下了宝贵的水资源。运河故道现在已不是运粮河道,已经成为一条景观河道。
此次普查中,还发现部分遗迹现在已经不存在,仅仅留下了记录。比如东城区御河,是元代郭守敬修建的通惠河故道,后圈入皇宫内,也是运粮河道。现在遗迹已无从寻找,跨御河的玉河桥、北新桥、骑河楼桥也仅存在于地名上。
416处水文化遗产分布在全市16个区县,其中以西城区最多,银锭桥、德胜桥、蜈蚣桥等众多桥梁以及北护城河、什刹海、辽南京护城河等古河道,都显示出原京城老城区水运的发达,而门头沟存留有最多的水神崇拜类遗迹,仅龙王庙就有28处,也体现出永定河畔的民间文化。
此外,此次普查中还整理出《元史·河渠志》、《马可·波罗游记》等29个记载水文化的档案。
市社科院历史所副所长吴文涛认为,“北京是历史名城、文化古都,在长期的治水实践中,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也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水文化。水文化遗产的普查,为北京城市历史文化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
市水务局副局长杨进怀表示,水文化遗产家底摸清后,将继续挖掘整理,编制并实施相应的保护与利用规划。
推荐阅读:
萧山三峰村:与桃结缘新颜绽放
文化遗产监测中心成立 申遗之路再度启程
修旧如旧 江西德兴28幢古民居将重现生机
需让公众多了解古建筑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