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宅、围屋、小姐楼,在这里你都可以看到。你还可以登上吱嘎作响的楼梯,体会当年大家闺秀的生活;走进庭院深深的古宅,细数门窗上的美丽花纹。这就是位于湾里区梅岭镇的赣派明清古建筑博览园,目前,8栋古建筑的主体框架已经修复,预计明年5月对外开放。
日前,本报记者特邀江西省文史馆馆员、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宗九奇一同前往探营。保存完好的古宅让人惊叹,集中展示江西古建筑的做法也颇具创意,但不少专家指出,异地迁建会对古宅造成一定破坏,如何平衡商业开发与文物保护之间的关系值得探讨。
探营:8栋古建筑现身梅岭腹地
记者一行驱车来到湾里区梅岭镇。在公路边,记者看到白色的围墙内有多栋正在修复的古建筑,围墙上写着“赣派明清古建筑博览园”。
该园承建单位综合部主任聂玉皎带记者走进古建园。工地上,工匠师傅们正忙着搭建、修复古建筑,聂玉皎告诉记者,这些古建筑都是从全省各地收购而来,主要分为三大块:一是赣东北的天井式建筑,建筑来源地为婺源、乐平、鄱阳、都昌等县市;二是代表庐陵文化的赣中天井院式建筑,建筑来源地为泰和、安福等县市;三是赣南的客家围屋和居民建筑。“这些宅子的历史都在100年以上,我们采取当地拆卸、异地修复的方式,把它们从全省各地搬迁至此,进行集中展示。”聂玉皎对记者说。
据介绍,古建园占地约40亩,计划修复30栋古宅,目前已经搭起8栋古建筑的主体框架,预计明年5月一期完工。
梅树园保存最完好
在古建园内,记者看到一栋框架已基本搭好的古建筑,聂玉皎告诉记者,这栋建筑叫“梅树园”,是目前古建园里保存最完好的宅子。
走进梅树园,记者立即被大厅里精美的木雕吸引。只见每一扇窗户上都雕着精美的花纹,每一扇窗户的上方都雕着栩栩如生的人物画,且没有一幅重复。宗九奇细细查看,告诉记者木雕画展现的是《三国演义》、《西厢记》等古典名著中的故事。聂玉皎指着木雕说:“这是三层木雕,做工非常精致,即使是现代工匠做一扇这样的窗户也要一个星期的时间。”
整个梅树园占地面积约280平方米,有两进,保存非常完好,工匠师傅说几乎不需要修复直接组装就可以了。据聂玉皎介绍,梅树园建于清道光年间,位于九江市都昌县南峰镇境内,是江西才子冯天问的祖屋。冯天问诗文脍炙人口,在景德镇、南昌、上海等地有一定影响,其后人出版《冯天问诗词联文拾遗》。
最老宅子距今200余年
离开梅树园往前走几步,一栋大气的古宅出现在记者面前,聂玉皎告诉记者,这是示介第。
示介第也是都昌的古宅,建于1777年,距今已经235年,是目前古建园里年代最久远的宅子。据介绍,示介第的主人名为刘孝,生于乾隆初年,共有兄弟四人,从长至幼分别为刘忠、刘孝、刘节、刘义。刘孝自幼家贫,成年后持家有道,经营茶叶生意,一度成为当地有名的富商。后捐官至同知,为彰显其地位,谋工匠良材,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建成此屋。
宗九奇告诉记者,同知是和知县差不多的官,官衔八品。因为是官宦人家,示介第和古建园其他建筑相比,规格显然要高一些,“你看它屋顶上的‘牛腿’(斜撑),比其他古宅的精美,它一共有三进,也是园内现有古宅中最多的。”宗九奇说。
在大厅的正上方,记者看到了“坤德永年”四个大字,宗九奇说,这表明古宅是主人为母亲颐养天年所建。
推荐阅读:
安徽歙县科研项目给力古民居修缮
山东古村落普查青岛申报八村
广西传承和创新古村落工作初见成效
安徽旌德县多措施保护古民居
分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