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以承载顶梁柱的石墩被人挖走
近日,市民刘先生报料称,彭泽县龙城镇西垄村建于晚清时期的古建筑刘家祠堂由于年久失修,现已破败不堪,近两个月来,这里频遭窃贼光顾,不少珍贵的工艺品被盗,只追回一个石旗鼓(本报曾报道)。10月18日,村民发现门前用以承载顶梁柱的石墩又被人挖走一只,祠堂里的古物所剩无几,老宅的命运岌岌可危。10月22日,记者来到彭泽,对古文物的保护工作进行了调查。
文物随处可见管理难度大
彭泽县地处赣皖交界,境内保存完好的古代建筑都接近徽派风格,一些历史遗物遍布乡村。一名村民告诉记者,半个月前,泉山镇余粮村欧阳家拆老房子时撬出一对门礅石,村民称之为“鲶鱼礅”,上面有很好看的雕花,每只重达400余公斤。记者在刘家祠堂里看到了不少木雕、石刻,上面的动植物栩栩如生,造型独特,工艺精美,极具保护价值。
记者从县文物管理所获悉,由于年代久远,目前散布于各乡镇的古墓葬、古建筑、古遗址遭风雨剥蚀,或多或少有些损毁,但也不排除管理不善和部分人为因素。相关部门也表示,文物管理是一项业务性、政策性和社会性很强的工作,涉及面广,有些问题很难解决,仅靠一个部门做不好。
文物知识有待普及村民自发保护
部分散落于民间的古建筑、古遗址,由于村民保护意识的淡薄而自然损毁,给了文物窃贼可乘之机。记者在彭泽县烈士陵园看到,雕工精美的石旗鼓被随意堆放,无人管理。这种情形在农村更是随处可见,随意被丢弃的一块砖石,说不定就是价值不菲的珍稀文物,很多村民根本就不晓得它的珍贵,只有少数村民对文物遭到破坏感到心痛。
文物遭盗窃,村民通常会报警,为此,警方一方面加强警力侦破工作,一方面通过散发传单、发信息的方式,提醒老百姓多些管理、防范意识,力所能及地做些文物保护工作。西垄村6、7组的村民曾自发捐款修缮过祠堂,还在祠堂文物被盗后组织人员轮流值守,加强夜间巡逻。
热心人士奔走疾呼民间保护杯水车薪
10月22日,记者走访了彭泽县文化局退休干部张国衡老师。说起彭泽县的文物古迹现状,张老师忧心忡忡,对部分文物的流失及古迹的消亡深表痛心。几十年来,张老师潜心于县境内文物古迹的影像搜集并整理成文献,还利用其政协委员的身份多次向政府提交议案,建议政府对一些重要文化古迹进行抢救性保护。在张老师的工作室,记者看到了很多美轮美奂的珍贵古迹照片,可惜的是,不少古迹已经在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
张老师相邀许多热心人士四处奔走,他认为文物保护迫在眉睫,然而让他遗憾的是,多年来的努力收效甚微,靠民间的自发保护无异于杯水车薪。
推荐阅读:
天水秦州区玉泉观景区斗姆殿重修竣工开放
古村落定义 专家存争议
崖城342年古桥破败不堪 修复5年未果
全国网媒记者参观介休后土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