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安妙峰山弥陀造像

一条20多米长的通道通向地宫

文物专家在佛像周围进行考证
此地古称佛国,满街皆是圣人。古代泉州世界各种宗教文化在刺桐古港和谐共生、共荣,特别是宋元时期,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宗教圣地。泉州至今仍然保存着一大批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宗教遗迹,其中南安市仑苍镇妙峰山(石佛岩)的弥陀造像最近以全新面貌进入人们的视野,这也是福建省目前发现的宋代最大立佛造像。
泉州晚报记者日前与泉州市博物馆馆长、市考古队副队长陈建中和南安市博物副研究员杨小川等一同前往仑苍镇探访,为广大读者揭开这座全省宋代最大立佛造像神秘面纱,展示其独特价值和魅力。
立佛造像高6米多
这座弥陀造像位于仑苍镇蔡西村妙峰山上,是依山上一天然花岗岩雕刻而成的。当日上午,在该村党支部书记陈清海的引领下,记者一行目睹了这座大佛。
在一座新建的“大雄宝殿”内,矗立着一座高6米多的立佛造像,直达殿顶。整座造像朴实无华,十分大气,头作螺髻,双耳垂肩,面部威严而又慈祥,形象丰满圆润,左手当胸,做弹指状,右手下垂,掌心朝外,作与愿印,身穿袈裟,衣纹细致柔和,两足微露立于莲花座之上。
“以前,这座石像几乎被炸成碎块,长时间静静地躺在地上。”已年过七旬的村民陈石脑满脸惋惜,他说这座弥陀造像在“文革”期间被当作“四旧”,两次被炸,碎裂成数十块残件,散落四周。
不过,在劫难中深埋地下的神秘地宫却幸免于难。在管理员肖革的指引下,记者穿过20余米漆黑的地下通道,抵达了神秘地宫,这个地宫就在立佛的正下方,有近10平方米,高处有一人多高,矮处不到10厘米,依地势与石佛基石巧妙建造而成。现在地宫内空无一物。
本地乡贤出资修复
这座弥陀造像被炸毁后,“身首异处”地在地上静静躺了几十年,直到2002年经媒体报道后引起了南安市领导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2003年由镇政府和村委会成立了石佛修复委员会,文物管理部门协助制定维修方案,乡贤陈由兴捐资50万元,对石佛造像进行全面维修。经过当地能工巧匠的努力,这座宋代立佛又重新“站立”起来了。整座立佛身高6.12米,莲座高0.20米,通高6.32米。
据介绍,为了保证恢复宋代立佛历史原貌,在修复过程中认真做到了“外表无痕,含接细微、牢固,新旧石保证做到通体一致,复旧如初”的总体要求,施工人员在施工中边清理、边考证,做好测量、拍摄和记录等工作,既保证了工程质量,也为今后研究宋代石雕艺术留下珍贵资料。
2004年8月,南安将妙峰山弥陀造像申报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旋即成功入选,目前正准备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南安市博物副研究员杨小川说:“妙峰山弥陀造像的突出价值体现在造像的铭文有明确纪年,是闽南宋代石刻造像唯一有铭文纪年之石佛,铭文与有关史料的记载又可相互印证,为研究我国南方特别是福建宋代时期的雕刻艺术的发展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可见,妙峰山弥陀造像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泉州市博物馆馆长陈建中多年前曾与省文物专家一道探访考证,进一步证实该石佛系我省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大宋代弥陀造像。日前他到现场查看修复后,认为这尊弥陀造像还原修复得很好,完全符合文物修补的要求,很好地恢复其历史原貌,保证了其雕刻艺术不失真。
见证“泉南佛国”的杰作
妙峰山弥陀造像是宋代泉州海外交通繁荣、佛教兴盛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宋代“泉南佛国”的佛教石刻艺术又一杰作。
陈建中说:“妙峰山弥陀造像不仅对研究宋代佛教兴盛的历史有很重要的价值,对研究中国南方佛教圣地的历史和其他情况也有很重要的价值。”据介绍,这座造像的线条和明代石刻的线条不一样,是宋代那种简洁大气风格,例如头上的发髻、脸部造型等,明代石刻则讲究细致处理,所以两个时代的风格不一样。从这座造像的工艺上,可以看出宋代泉州石雕就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从造像的体量来看,也说明当时妙峰山是当时佛教的圣地。虽然石佛在后来遭到破坏,但当地已经逐步将这座造像恢复了起来,周边的文物和地宫也都保存下来,这些都为研究宋代佛教文化和雕刻艺术提供宝贵的实物资料。
陈建中说,汉晋时期以来,中原人南迁至南安、晋江一带落脚,所以这个区域的文化底蕴较为丰厚,也逐步发展成为“佛教圣地”。妙峰山弥陀造像另一个价值在于对文物的保护、开发、利用,在弘扬传统文化和旅游开发方面都有很重要的价值。
推荐阅读:
黎里古镇保护开发首个项目启动
乐山杨宗祠将异地保护 因地处枢纽工程淹没区
山西:高平开化寺近千年寺观壁画修缮完毕
温州:古树依然婆娑 古村的脸却渐行渐远
分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