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福建东南电视台《神州发现》栏目,曾专题报道了广西贺州市古城墙的鱼骨纹形砖。实际上,类似于贺州古城墙的鱼骨纹砖,在武夷山梅溪流域,也发现了数处。
位于梅溪中游的黄泥头村,商周时就有人居环境,曾发掘出石匕,硬纹印陶器。而临溪的山丘上,却被村民们挖掘到了一处古墓址,古墓呈隧道式样,顶部是用楔形砖砌成的,挖掘出来的大量楔形砖,砖长40厘米,宽15厘米,宽面厚度和窄面厚度分别为8厘米和5厘米。砖背面阳刻着鱼骨纹,侧面刻有“年月日”字样,砖的另一面刻有圆形图案,据文物工作者看后认为是古代钱币图案,砖上所有的图案都是采用了阳刻手法。古墓下葬的时间属于隋代,因此称它们为隋墓。
武夷山梅溪流域村落旁发现的隋墓鱼骨纹形砖,与广西贺州市古城墙的鱼骨纹砖极其相似。贺州市古城墙的城砖体积大,是专为筑城所制的。但它的形状不是楔形的。据电视专题中解说词介绍,该砖是在五代(947———950)所烧制,而武夷山梅溪流域挖掘出的楔形砖,鉴定是隋代(581———618)的,可见武夷山梅溪流域的鱼骨纹形砖比广西贺州的鱼骨纹城砖要早300多年。如果从年代推论,闽北能在隋代就开始使用鱼骨纹楔形砖,这是不是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呢?那些几何图案,含有哪些含义?确实值得探究。
推荐阅读:
河北赵县发现疑似古寺庙遗址
河北滦平县修缮清代早期行宫
秦始皇祖陵陵园布局被首次探明
杭州拟制定地方性法规保护历史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