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常州同济桥的行人可能会发现,清凉禅寺已悄悄被一圈临时院墙包裹起来。
今年早春三月,正是禅房花木深的季节。缓缓运河,再次目睹这座“城南旧寺”开始了自己的“重塑今生”。院墙内,古寺的修复工程正紧锣密鼓地展开着……
◇尘里城外,古寺链接着城市的文化源流
黄州的湿柴,几乎快让苏东坡心底的寒意郁结成冰,历经世事坎坷的才子,身心疲至绝望。可当他的人生之舟驶近常州的运河码头时,一团温情扑面而来。
他不假思索地渴望能终老于斯。运河边上的这座寺庙,与苏子的常州之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清凉寺的前身报恩寺,是北宋治平初年(1064年)由时任副枢密使的常州人胡宿请额建造。资料显示,苏东坡与胡氏一门关系密切。胡宿之侄宗愈和东坡是嘉祐二年同年进士,宗愈之侄仁修,更是苏东坡的女婿。苏东坡在“与胡郎仁修”三简中写道:“小二娘知持服不易,且得无恙……但无由至常州看小二娘。有所干所缺,一一早道来,万万自爱。”
慈父情切,溢于言表。无疑,东坡乞居常州,有爱女在此,正是缘由之一。他寓常州时常住此寺,与寺僧谈经论法,寺壁题诗甚多。在一番相谈甚欢后,苏子立刻毫不掩饰自己对此间的钟情,他不无含蓄地对长老说,“也知法供无穷尽,试问禅师得饱无”,恨不得扫净六根,一脚踏进释门。
国学大师赵元任直到晚年,仍然清晰记得自己儿时“总是到清凉寺玩耍”。1959年,在程沧波对他的一次采访中,他告诉程沧波,“几乎每次我经过常州,我都要去清凉寺,并拜访清凉寺的方丈静波。静波,我跟他还一块儿照过相呐。”
在《记忆龙城》——百年常州旧影集中,我们见到了赵元任提及到的这帧合影:秋日的阳光下,寺院里的空气清净明澈。清风里,方丈的袈裟被微微掀扬,恭敬肃立在法师身旁的大师反而略显紧张……
我们有理由猜度到赵先生的局促,这座名闻东南的古寺,如果没有眼前这位静波法师,早就香烟灭绝了:元末寺毁,明代屡经兴修。太平天国时期的那次,被毁得最惨,寺庙几乎被夷为平地。是这位方丈静波禅师,历经艰辛,四下化缘,重建起堪称清凉寺历史上最为恢弘的寺院建筑群:大雄宝殿、天王殿、藏经楼、禅堂、大悲阁、方丈楼。
其中禅堂和藏经楼最为著称。禅堂位于藏经楼南侧,为“回”字形转楼,建筑别致,其规模为国内罕见。主体建筑都位于纵轴线上,殿堂楼阁之间都有长廊连接,即使是下雨天僧人们穿梭在各个大殿之间也淋不到雨。
高达24.983米的藏经楼为七开间三层,藏有明代宗所赐大藏经一部及慈禧太后所赐大藏经(龙藏)一部……300余间建筑占地30余亩,规模宏大,雄伟壮丽,是一组富有江南寺庙风貌的古建筑群。最多时,僧众达300余人。寺内曾创办华严大学,后改为清凉佛学院。一般的寺庙以弘扬佛法为主,而独独是清凉寺在弘扬佛法的同时,注重教育,这里曾开办过清凉小学,寺庙与学校比邻而居、共为贯通,这也在全国寺庙中少见。
至上世纪初,盛宣怀的夫人甚至捐出其在上海的房产,邀约静波大师将清凉寺的别院设到了“十里洋场”。
尘里城外,来者逝者,目睹着清凉悠远。
推荐阅读:
客家建筑文化珍品培田古民居
探究东乡水南村儒学之渊源:桃李门墙贻泽厚
祁县昭余古城保护开发建议
十堰3年努力发现37处古长城遗迹
分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