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
  首页 | 谈古论今 | 文物古迹 | 古建艺术 | 古建营造 | 古典园林环境 | 古建器皿 | 古建历史 | 古建论坛
 古建首页 >> 谈古论今 >> 古建资讯 >> 正文
新东方主义:百年建筑风格选择“中”精神回归
来源:人民网  作者:何亚雄  日期:2011-9-22

    四合院A院落透视

    “北京四合院遵循一个原则:墙高一丈,出檐三分。冬季的太阳偏角大,阳光正好能照进室内,夏季太阳偏角小,阳光被檐口遮挡住,不会把炎热通过窗户和门直接带进室内。”

    何亚雄如此解读北京四合院。这位早已移居加拿大的建筑师对中国传统建筑,尤其是对中国庭院式建筑有着一份执着的眷念和热爱。他每年有一半的时间行走在中国大地,在那些正在消逝的承载着厚重历史文脉的古建筑中寻找着创作的灵感。

    “中国人几千年来形成了特有的生活方式、人文情怀,这决定了我们对自己栖身的建筑有着自己独特的文明特征,院落将这一特征表达得淋漓尽致。”何亚雄说起中国院落滔滔不绝。“中国的院落实际上是非常重视实用性和舒适性的,对采光、节能、保暖、通风、起居都有非常人性化的考虑。无论是北方的四合院,还是苏州园林,无论是徽派建筑还是川西民居,在建筑构架和空间尺度的把握上,都与地域气候、日照、地质、地貌、景观有着完美的结合。中国文化讲究"天人合一",中国传统建筑设计是将人、建筑、自然环境视为一个整体,这种设计理念非常先进,即使放在全球化的今天同样值得推崇。”

    如果没有提前了解,很难相信这位酷爱高尔夫运动,外表时尚的建筑师,对中国传统建筑有着如此深邃的理解。也很难相信,广州清华坊、北京优山美地、青城山上善栖、成都中国会馆……这一座座近十年来声名远播的饱含着中国精神的院落式建筑就出自他的手笔。

    说到对中国传统建筑的传承,他认为需要“得其神而变其形”。随着科技的发展,建筑工艺技术都得到飞速的发展和提升,建筑新材料推陈出新,建筑师必须与时俱进,中式建筑必须要与最新的建筑技术、最新的建筑材料接轨,才能真正更好地传承中国建筑的精髓。

    他以他最新的作品“成都中国会馆”为例,他最初的想法是想把过去的四合院用一种更现代的方式表现出来,建造西南最大的四合院建筑群落。“比如老四合院中堂屋的位置仍然是我们的会客厅。在空间感受和空间序列上,都基本上遵循过去的传统,但内部房间的组织就完全不同了。从规划上讲,街道都很直,井字形的。这是借鉴了过去传统的规划手法,井字形街道排列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让坐落其间的院子都能有一个非常好的南北朝向,与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水也是符合的。另外,在规划上有意忽略所谓的景观节点,因为这里的街道和穿插其间的河道从景观上讲已经非常丰富,没有必要去营造太多的景观节点来影响建筑的整体观感,而且有可能会破坏原有街道的空间尺度感,适得其反。相比而言,更对空间尺度的考量更仔细,什么样的宽度,人们的感受最舒适,这些方面是关注的重点。比如道路的宽度,建筑的间距,都有非常细致的设计”。

    事实上,十多年来何亚雄一直在寻找中国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的契合点。谈到闻名全国的清华坊,也是他当初的成名之作,他用“做作”两个字来点评:“因为当时更多使用的是"加法",即在原来的结构上用装饰的手法加上了一些表现民族特征的符号。说实话,在当时我们自己也不知道用现代的工艺和材料怎么样去传承我们民族的文化。我们那时的手法只是一个尝试。但在十年前,人们会觉得它很不错,在当时来讲,算是具有开创性的。但现在来看,第一座清华坊实际上还停留在对中国传统建筑的模仿阶段。后来做广州清华坊的时候,我吸取了成都清华坊的一些经验教训,整个建筑看上去就没有那么"做作",因为我知道要做一件什么样的作品,设计之前,心中就有一张比较完整的图纸。2004年《新周刊》将广州清华坊评为年度建筑,就是因为它看上去很朴实。”

    “中国人尤其是我们60后以前这代人,都有一种院落情结和街坊情结。有时候,街道距离适当一些,反而更亲切,更近人。以前的老街坊,尺度都不宽。“中国会馆”在新工艺、新材料的运用上也对传统的中式建筑有了大幅度的超越,比如外墙传统的贴砖工艺全部改为钢构干挂,这样增强了墙体节能保温作用,而视觉效果也更凸显;屋顶没有选择传统的青瓦,而是选择了合金瓦,这种金属材料更能彰显传统民居的坡屋顶得神韵。至于院落的中式回廊,更是大幅采用保温玻璃,既能完美展现院落内景观,又可规避传统回廊无法防暑保温的缺点”。

    何亚雄这样评价自己近十年的建筑设计历程:“我和我的团队一直在努力探索怎么样将新东方主义的建筑风格,从"做作"转变为自然。让这些建筑在风格上浑然天成,而不是通过外在元素的叠加来实现。所谓的自然,就是将东方传统文化与现代思维结合得更贴切,更舒适。这个过程从刚开始的"由简入繁"到后来的"去繁就简",我们的作品就与中国传统建筑的精神更接近了。”

    对于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建筑风格的普遍西化,何亚雄认为这是文化不自信的表现。他不反对将西方建筑风格融入中国,事实上中国建筑的发展历史从来都是一个的兼收并蓄的过程,是不同的文化相互碰撞的互相兼容的历史。他谈到民国时期的有些建筑,当时一批海归建筑师,在国外受的教育,具有当时世界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手法,但他们的作品仍然在传承我们自己的文脉,这些建筑保留至今,仍然充满生命力。随着现代钢筋混泥土大量运用,建筑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很长一段时间,我们过分重视建筑的实用性和功能性,这也造就了七八十年代一大批“火柴盒”的诞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精神层面的需求日益增强。到八十年代,国内建筑学术界开始提出,我们能否将民族性的建筑文化传承下来。这在当时是一个影响很广的课题,但很少有人去实践。因为建筑材料、工艺手法与过去完全不同了,当代人的审美观也发生了改变。虽然一些城市也尝试过,比如在楼顶统一加盖绿色琉璃瓦等等,希望传承本民族的审美文化,但这样的做法就犹如在西服领带之上戴了一顶瓜皮帽,这是对中国建筑的表浅理解,形似而神非。而近二十年中国飞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后现代建筑日渐兴盛,玻璃幕墙、金属框架、大理石材包裹着一座座摩天大楼和巨型建筑拔地而起,走在中国城市的

    大街上经常有着走在纽约或洛杉矶大街上的错觉。而真正代表民族文化个性的建筑却正面临绝迹。

    何亚雄认为,西方的建筑是在不断的进化过程中丰富起来的,中国的建筑也应该有一个进化的历程,中国目前的问题是对传统的东西丢的太多。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国际地位日显重要,中国不仅是应是一个经济大国,也理应是一个文化大国,中国传统建筑沉淀着厚重的历史文脉,作为一个有民族责任感的建筑师,有义务把中国的传统重拾起来,发扬光大。

推荐阅读:

山西发现两处精美古代壁画 暗藏素面墙体下

鞍山琉璃影壁

鞍山银塔

鞍山卧鹿山石庙

分页:[1] [2] [3] [4] [5]

编辑:何光群
名称西北地区最大的伊斯兰教建筑群——灵明堂拱北

类别古建形式
名称福鼎白琳翠郊古民居:华夏古建筑活化石

类别古建形式
名称寺登街:茶马古道上唯一幸存的集市

类别自然山水园
名称四川水乡 黄龙溪古镇

类别自然山水园
名称应县木塔:最古老的纯木设计建筑

类别风景名胜建筑
名称鄂州市凤凰台塔

类别省级文保单位
 ·山东济南民间古建筑壁画寻踪..
 ·拉萨大昭寺文物保护维修工程..
 ·海口:五公祠元宵节免费开放 ..
 ·福州千年古建筑法海寺发生火..
 ·浙江慈溪新增6处省级文保单位..
 ·浙江湖州市:27处文保单位入..
 ·北京:为杜绝烟花引火灾 文物..
 ·日本熊本城50年修复一小半
 ·南昌23个文物冲刺“国保”9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