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从市文物局获悉,让市民期盼已久的《清眉州城墙保护及环境整治设计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已经出炉。方案将从何时开始实施?古城墙过去是何等面貌,经此维修,是否真能焕然一新呢?
时隔78年老城墙将再维修
近日,市三苏博物馆文物管理科科长张志刚站在东坡区学道街社区外,手抚摸着外用红砂条石砌筑,内为三合土夯筑的残存城墙,感慨不已。
清眉州城墙始建于五代时期,是眉州古城历史格局的重要实物例证,记载着眉州城的发展与变迁。现存的清眉州城墙为清代嘉庆年间维修后的遗留物,位于眉山城区一环东路西面。
张志刚称,现清眉州城墙文物本体仅存186米,墙体进深宽窄不一,最宽处约5米,最窄处约2米,最矮处仅有一米,且局部缺失,城墙整体情况较差,风化严重、缺失夯土、结构失稳。目前已出现外侧墙体倾斜现象,安全隐患较大。
清眉州城墙以前是什么样子?“红砂墙、眉州府”,在文献中,古城墙的模样清晰可辨。
眉山古称眉州。据资料显示,眉州城系唐时故址,五代时眉州太守山行章合所辖五县人力物力筑城,宋至明,城墙倾塌。明成化十七年(1481),知州许仁用红砂石重砌城墙,高二丈一尺,围长6180丈,并增修四个城门,东临江,南霁雪,西踏醴,北登云。
后因洪水、战事等原因被损毁,数十次修复。迄今为止,清眉州城墙最后一次修复是在1933年。当时清眉州城墙被战乱损坏,原眉山县政府拨款修复。
恢复城门楼将成眉山新标志
如何才能更好地保护清眉州城墙呢?据《方案》显示,不但会对现有残缺的清眉州城墙进行维修,还将恢复书有“眉州府”三字的城门楼、跑马道等,预算总投资为2108万元。
“维修后的清眉州城墙长150米、宽4米、高约5米,城墙墙体仍用红砂条石砌筑,内为夯土。”张志刚称,恢复后的城门楼将作为一个景观节点,使城墙延续,格局更加完整。城门采用三拱券门,表面红砂条石墙体,依清代眉州城图为据,城门楼采用单檐歇山式。
“城门长23.4米,宽10米,高7.4米,城门两侧各设梯步。市民凭此而上,可登高望远,把酒临风。”张志刚称,“城门中的拱券门为机动车道,满足消防车通行以及双车道设计。中间门洞高5米、宽9米,两侧门洞设计为非机动车道,宽2米,高2.98米。”
“建成后,此处将是我市具有厚重历史的标志性景观之一。”张志刚称,“这对促进当地的文化、旅游等均有很大益处。”
箭在弦上老城墙能否换新颜?
“清眉州城墙、三苏祠和经书楼是眉山老城区仅存的三大古建筑之一,具有老城坐标性质,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命名的物质依据。”张志刚称,受人为损坏、风化等影响,清眉州城墙保护及环境整治势在必行,倘若再不行动,古城墙将极有可能消失。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清眉州城墙代表着眉山。其表面古朴斑驳的肌理演绎了眉山的历史沧桑,形成一幅悠久的历史画卷,是眉山的标志性建筑。”在眉山城区大东街76岁的曹德清老人心中,古城墙更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我们从小就在城墙上爬上爬下,看着它一点点倒塌,和自己越来越老的感觉没两样,听祖辈们说,以前城墙又高又长,威武得很。若能再见城墙原貌,此生足矣。”曹老感慨地说。
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称,目前已将该《方案》上报至市城市规划委员会审定。《方案》何时能具体实施,本报将继续关注。
推荐阅读:
中国投入亿元修缮甘肃天梯山石窟
蒋经国故居七海寓所将开放充满戒严神秘色彩
甘肃修复世界最大的玛尼堆
内蒙古阿拉善和硕特旗王府保护修缮工程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