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香园位于广州市海珠区江南大道中隔山村怀德大街3号,于清朝道光十二年(1832年),是岭南画派鼻祖居巢和居廉的居所及授徒的地方,初名“今夕庵”,又名“隔山草堂”。该园为岭南式的庭院建筑,屋前有院落,院落里有“啸月琴馆”、“今夕庵”、“紫花梨馆”等主要建筑。园门口朝街,倚海珠涌,面积近700平方米。“今夕庵”毁于日军侵华时期,现仅剩下当日“今夕庵”夯土墙一堵。“紫花梨馆”木匾为清末书法家居巢之孙居秋海所题,门前还有一对联,曰:“月在凝枝梢上,人行未丽花间”。当年,居巢和居廉为方便写生和授徒示范之用,在庭院里种植了素馨、瑞香、夜来香、鹰爪、茉莉、夜合、珠兰、鱼子兰、白兰、含笑十种香花,故额其园名曰“十香园”。十香园内存有隶书“十香园”木刻匾额,为150年前的咸丰十一年(1861年)杨其光所书。园内瓦房三间,东为客厅厨舍,南为居室二间,北是居廉读书、作画、调琴、授徒的紫梨花馆和啸月琴馆。屋前庭园种植有花木盆景,并配衬太湖石。该太湖石是居廉六十大寿,他的学生送给他的贺寿礼物。门前紫藤花径上有石额:“居廉让之间”,这是居廉晚年对居室的谦辞。
十香园,先是居巢居住与授徒,居巢的画室额曰:啸月琴馆。居巢年长居廉十七,自小学习书画,年轻时已渐有名气。堂弟居廉倾慕兄长的才艺,追随兄长学艺,形影不离,当时居室额曰隔山草堂。道光二十八年戊申(1848年),居氏兄弟结伴游历广西,自此绘画技法大有进步,游历八年,收获不少,返回广州,依故里营建十香园,同治四年(1865年)起,在十香园开馆授徒。在继承传统绘画笔墨与技法的同时,师法自然,增添了作品中新的内容,并追求作品形神兼备,突破了前人画法,创造了撞水、撞粉的绘画技法,成为居派绘画的一大特色。以后高剑父、陈树人等三十多人相继入室拜师学艺,一时桃李之盛,直可冠绝岭南,开近代美术教育之先河。这批学生得到居廉启蒙而创立“隔山画派”,后又接受东洋画法的影响。民国成立后,高剑父、高奇峰兄弟得广东军政府的资助,在上海出版了《真相画报》,向全国展示岭南画家的艺术风格,开始形成“折衷中外,融合古今”的岭南画派,故又称“折衷画派”。
居廉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去世,享年77岁。从此十香园无人掌管,故居仍是居氏后人居住。居氏后人经济拮据,无力维修如此大的院落,该园经历了近180年的风雨,日渐破落凋零。1983年广州市人民政府将此园定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此后,经过二十多年的广州市政协和海珠区政协委员锲而不舍的呼吁,十香园的保护和修葺工程正式在2007年5月16日启动。历经解决居氏后人安置房的购置、“二居”灵骨的迁葬、“十香园”产权的置换等一系列难题,经过两年多时间,终于将破落了的按照历史原貌修葺复原如旧,重现昔日的历史风貌,并在旁边建了岭南画派展览馆。
推荐阅读:
北京北海公园古建启动修缮
“浙江古建第一移”完工 百岁杨宅五步位移成功
山西善化寺大幅明代壁画惊艳现世
阿坝松潘窑头山明代将军古墓“重见天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