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州叶家山墓地考古发现将改写历史教科书
来源:中国随州网 日期:2011-8-26
“精瓷还教青铜羞”
自曾侯乙墓发现后,有关曾国的来源和始封问题不绝于学界,大多学者认为曾国是在西周晚期周灭鄂后而立国的。叶家山墓地西周早期所见铜器“曾侯”铭文表明,西周早期不仅有曾国,并已称侯,比已知的曾侯乙墓早五百多年。已经发掘完的M65所使用的鼎数为7鼎,是该墓地所使用鼎数最多的一座墓葬,《春秋公羊传·桓公二年》“礼祭:天子九鼎、诸侯七、卿大夫五、元士三也”,与这伴出的还有铜钺和铜面具等反映高等级身份的重器,推定M65极有可能就是西周早期的曾侯谏墓。说明曾国早在西周早期就已在汉东地区存在并已相当强盛了。
本次科学发掘过程中,大量成熟、品类齐全的原始瓷器屡现于叶家山高级贵族墓葬内,不仅保存完好,而且与青铜器的组合和共存关系明确,将有助于解开原始瓷器的产地问题。原始瓷湖北过去发现不多,且器类单一,这次集中发现的批量原始瓷器将成为学术界探讨的重要物证。对于原始瓷器重要性的评价,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雷兴山说过:“凡是有青铜器的墓葬,不一定有原始瓷器;但是有原始瓷器的墓葬,它一定有青铜器。”
“随城一脉乃鼻祖”
汉东西周方国格局素为学术界所重视,其中关于“汉阳诸姬”分封与文化,曾(随)、鄂、厉、唐、楚等之间关系的问题,也是此次考古发掘力求解决的重要学术课题。据统计:叶家山墓地青铜器铭文总字量达300余字,铭文内容除常见的一些西周早期的15种族氏文字和方国名外,也见有大量过去所不见人名。对于排定墓地的世系及与其他方国的关系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
“汉阳诸姬”是指在西周早期周成王陆续在汉水以东以北和江、淮间,分封了诸多姬姓或姻亲诸侯国。涉及随州境内的就有三个国家,如:曾国(李学勤先生首倡“曾随合一”说,即曾随为一国二名),姬姓,今淅河镇境内漂水以东一带(收藏于日本出光美术馆的静文鼎铭文也提及曾、鄂两国,铭文云:“王在成周太室,命静曰:‘俾汝司在曾、鄂师……”现在看来,周昭王南征铜器铭文中的曾就应作西周早期曾国解读了,昭王南征正是以汉东的曾和鄂两个国家为军事据点);唐国,姬姓,今唐县镇境内;厉国,又称赖国,姬姓,为新石器时代“神农所生处,称谓烈山氏”,与随、唐比邻,同为西周的重要属国。鄂国,又称噩国,篯姓,今安居镇境内蟟水流域。分析得出,曾(随)、厉、唐之间的关系是与周王同姓诸侯国,其分封汉水以东主要目的为了“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加强对荆楚地域的控制。曾、鄂之间,为异姓诸侯国,伴随安居羊子山鄂侯铜器群发现及淅河叶家山曾侯器群的面世,说明西周早期,曾、鄂应是同时并存于随州的两个古国,从铜器出土范围看,西周早期曾国并不大,仅局限于随州的漂水流域,但随着鄂被周消灭,姬姓曾国迅速扩展至汉北及南阳盆地一带,成为名符其实的“汉东之国随为大”。同时,“一城四国”的现象既表现出一脉相承、相互拱卫的血缘关系,又表明了主权独立、朝代更替的历史现象。
由此,曾国王朝崛起、兴盛的脉络,才逐渐显现。
叶家山高等级贵族墓地,是二十多年来国家文物局首次批准湖北主动考古发掘的墓地,其墓地的规格和规模在整个长江流域都屈指可数。其墓葬保存之完整,出土文物之丰富,时代特征之鲜明,都为中南六省考古发现所仅有。其重要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令人叹为观止。
推荐阅读:
宜兴画溪桥
宜兴吴仕楠木厅
宜兴东坡海棠
宜兴瀛园 分页:[1] [2]
编辑:何光群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