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贵州平坝千年洞葬探秘:最早棺材系唐朝安葬
来源:金黔在线 日期:2011-8-9
山洞中的“苗族文物陈列馆”
洞内的棺材不分男女老幼和尊卑,均按家庭分支排放在一个区域,并按死亡的先后顺序一层一层往上叠加。码放整齐的棺材中,最多的已叠放了10多层,越往下叠放的,棺木越陈旧,且形制独特,与现在的棺材不一样。可见,越往下叠放的棺材,年代越久远。
早在1985年,经过文物专家普查后,桃花村“棺材洞”就被列为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专家根据棺木的形制,将它们分类为船形棺、圆木棺(亦称筒形棺)、栓棺、方形棺、梯形棺和普棺(现在农村流行的棺材)共6种。有专家在分析了洞内最早的棺材形制后,得出一个初步结论:第一具安葬在“棺材洞”内的棺材,是在1200多年前的唐朝中期。
据平坝县文联主席李再春先生介绍,船形棺取材为一段整木,经刀斧砍削后挖凿而成,形状就像一条船。而船形棺始见于秦,盛行于汉,流行于长江中下游一带,现在几近绝迹,属十分珍贵的文物。目前,洞内的船形棺仅存3具;圆木棺(筒形棺),同样取材于一截整木,整木锯开或劈开后,把中心部分掏空,将死者安放于内,将上、下两块木板合上,用山藤或篾条捆牢。据了解,用于制作圆木棺的整段树木不需剥皮,劈开掏空即成,非常古朴原始;栓棺大致相似圆木棺,只是用料和制作上要比圆木棺简易得多。栓棺内殓放的,大都是生活落魄,在家族中辈分较低者;方形棺和梯形棺与现在通常见到的棺材形制相差无几,是经木匠精心制作而成的,用料讲究,着紫黑色土漆。
6种不同形制的跨越了数个朝代的棺材同时出现在“棺材洞”,这被许多文物专家认为是苗族丧葬习俗的一次集中展示。
其实,“棺材洞”内的“镇洞之宝”,当属安顺蜡染界一直津津乐道的“鹭鸟纹彩色蜡染百褶裙”。
1987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考古工作者对“棺材洞”内的文物进行清理。编号为415号的方形棺内,是一位成年女性死者,她的身上穿了一件非常漂亮的彩色蜡染衣裙,即大名鼎鼎的“鹭鸟纹彩色蜡染百褶裙”。裙身主题纹饰分三段,上、中二段为彩色蜡染,鹭鸟纹,空白处饰几何等纹饰,鹭鸟形态生动,线条优美流畅;中段纹饰为夹有花蕾的流云,色彩丰富,妙趣横生。下段纹饰由刺绣和挑花组成,上部饰“万”字纹,下部饰席纹,主题纹饰是类似树林、人物、走兽的刺绣,纹饰变化多端。
当时,考古人员还在死者的袖口里发现了一把蜡染刀,由此,当年参与清理的专家熊水富先生认为,这个女姓死者生前一定是位蜡染高手,她身上穿的彩色蜡染裙可能就是她的作品。
后来,这件“鹭鸟纹彩色蜡染百褶裙”经专家鉴定为宋代文物。专家称,平坝棺材洞发现的彩色蜡染服饰在我国考古工作中尚属首次,其彩色蜡染为我国最早,其工艺水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对研究我国古代蜡染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因此,堪称稀世珍宝的“鹭鸟纹彩色蜡染百褶裙”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目前,它就珍藏在贵州省博物馆内。
有专家称,平坝“棺材洞”棺材数量如此众多,棺材形制复杂,出土文物如此珍贵,在全省乃至全国实为罕见,可称得上是一座“苗族文物陈列馆”,同时,还被专家称为研究民族历史、葬俗传统工艺重要“标本库”。
推荐阅读:
中国对北齐时期保护最好的大型壁画墓葬抢救性修缮
国宝四川:中国石窟寺最后的辉煌
京郊延庆县辽代应梦寺将于10月份开门迎宾
合肥非遗园揭开面纱 罕见非遗精品将陆续进园
分页:[1] [2] [3]
编辑:何光群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