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日,记者从定安县有关部门获悉,该县在对位于老城区的明代老县衙所在地进行考古挖掘时,首次发现了定安明代县衙大堂遗址,大堂次间、抱厦石柱础犹在,老县衙房屋整体规模、布局脉络清晰可见,这是海南考古界所发现的为数不多、规模较大的明代县衙大堂遗址。
17日上午10时,记者来到定安县老城区老县衙所在地看到,十几名考古人员和挖掘工人正在进行细心的发掘工作,几个圆形的石柱础、一些青石板已从土层中冒出了轮廓,房屋整体规模、布局脉络清晰可见。
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文物考古队队长王明忠正在现场紧张指挥考古发掘工作,他告诉记者,从发掘现场来看,定安老县衙大堂次间的三个石柱础,大堂前抱厦的四个石柱础犹在,青石板台阶隐约可见,老县衙整体规模、布局脉络清晰。“这是海南考古界的重大发现,为了解古县衙建筑风格,为文物保护和修复,为定安老县衙的修旧如旧提供了科学依据。”王明忠说。
据介绍,2009年,定安县在对位于老城区的老县政府所在地进行拆除建文化公园时,意外发现的明代县衙残留建筑,初步认定该房屋的基础建于明朝,屋架为清朝晚期修建。这一发现引起了海南省博物馆、定安县政府以及考古界的高度重视,定安县博物馆查阅了大量资料,并走访了周边上年纪的群众,证实了老县衙的存在。
定安县博物馆馆长苏逊告诉记者:“2009年考古发现老县衙残留建筑以来,对老县衙的布局,许多人存在疑问,根据定安县志等史书的记载,以及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回忆,定安县老县衙应该为三居室,分为前堂即大堂,次堂即先前发现的残留建筑物,以及后堂。为了能够进一步了解老县衙所在地是否存在大堂,今年7月8日,定安县博物馆联合省文物考古所进行发掘,真的发现了古县衙大堂确切遗址。”
据《定安县志》记载,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定安置县,明洪武三年(1370年)迁至南渡江畔定阳市(今定城镇),明清时期,定安古城曾经繁华热闹一时,素有“小苏州“之称。老县衙也就是始建于1370年,至今已有630多年。
推荐阅读:
河北沧县铁钱垛考古勘探开始 宋代铁钱只流通南方或被推..
水下考古最新成果 揭秘最大水下考古
平山10号墓葬主人原是“中山武士”
柳州文物保护现状调查:莫让凝固的城市记忆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