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贵妃等贵族爱跳“胡腾舞”
“胡腾舞石刻墓门”不仅是一件国宝级文物,还是对胡腾舞从西域传入我国的鉴定和确认。它出土于宁夏,墓志显示时间是盛唐武则天时期。墓门石刻刻画的是男子胡腾舞形象,这在唐代墓葬中尚属首次发现。
胡腾舞是从西域传入中原的一种男子独舞,流行于北朝至唐代,当时深得中原贵族赏识,风靡一时。男子站于一盘上,翻腾起舞,足不得越出此盘,带有几分醉意,舞姿更佳。其特点是既雄健迅急、刚毅奔放,又柔软潇洒、诙谐有趣。主要舞蹈动作包括勾手搅袖,摆着扭胯,提膝腾跳,以腿脚功夫见长。
胡腾舞也叫胡旋舞,在唐代盛极一时。跳胡旋舞并非只在女子间盛行,在男人中也很普遍。唐玄宗李隆基对于胡旋舞十分偏爱,他的宠妃杨玉环和宠臣安禄山,为了取悦于玄宗,也常常在宫廷上眉飞色舞地跳胡旋舞。
郭沫若命名国宝“马踏飞燕”
国家旅游局1983年10月把“马踏飞燕”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1986年定为国宝级文物。马踏飞燕,为我国的重要文物之一,每一次都会作为中国文物的代表,出现在展览的巨型海报上。它独具的魅力,深受不同种族人群的喜爱,在丹麦和瑞士等国每年举行的赛马活动中,发给冠军的奖杯,便是复制的“马踏飞燕”。
马踏飞燕传承了中国古代人民天马行空的创造思维,该马是一蹄着地,三蹄腾空。踏着飞燕,预示着它比燕子飞得更高、飞得更快。
甘肃省博物馆副馆长王裕昌介绍,1969年,各地都在挖防空洞,甘肃武威县一农民一镐头忽然刨到了汉砖,发现了一座古墓。墓室地上摆着铜车马仪仗俑阵、棺木和侧室内地上的铜钱。大家七手八脚地把物品装进三个麻袋。文物部门费尽周折,终于找到这些文物,经清点和跟进发掘,共出土文物231件,其中铜车马仪仗俑为考古发掘中所罕见,包括那件方阵前面的铜奔马,也就是我们后来称呼的“马踏飞燕”。
1971年郭沫若在陪同柬埔寨宾努亲王视察兰州的间隙,专程到甘肃省博物馆,在参观陈列室时,被铜车马武士仪仗队深深地吸引,特别是对铜奔马赞不绝口,他让工作人员从展柜里取出,拿在手里观察良久,连声说:“太好了,太好了,是一件罕见的艺术珍品。 ”
回到北京的第二天,他找到国家文物局局长,商定将甘肃出土的文物调到北京,充实到正在故宫举办的“文化大革命间出土文物展览”中,并专门向周恩来总理作了汇报,他还给铜奔马起了个既形象又好听的名字——“马踏飞燕”。
我国2000年前就有骑兵了
秦始皇的兵马俑军阵闻名世界,可是很多人并不知道,在2000年前的中国古战场上,还有一支强大的装甲部队无坚不摧。并且我国2000年前就有骑兵了。
展出中陕西咸阳杨家湾出土的西汉彩绘兵马俑十分抢眼。杨家湾汉墓是汉高祖刘邦长陵的陪葬墓,其墓主可能就是汉代名将周勃、周亚夫父子。前者是汉朝开国元勋,后者因平定“七国之乱”而威震一时。
杨家湾汉墓出土彩绘兵马俑2500余件,包括步兵俑、骑兵俑和战车模型,号称“三千兵马”。其造型逼真,步伍严整,表现了汉初军阵的真实形象。骑兵俑按真身四分之一比例制作。战马或安然站立,或昂首嘶鸣;马上的“指挥官”表情冷峻,威武剽悍;骑士手举武器,握紧缰绳,好像正在准备向前冲杀。骑兵俑独立地组成了阵容宏大的骑兵群,说明当时骑兵已经完全取代车兵,开始成为主要的作战力量。
汉朝的军事策略由秦诸侯国间的征伐转变为与周边民族间的战争,长城以北成为主要战场。汉朝为了巩固领土和多民族的统一局面,国防战略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尤其是汉匈战争,始终处于国防战略的中心位置。军队职能、兵种构成、作战方式等,都为了适应对匈奴作战而发生重大的变革,由秦朝车骑并重的结构转为以骑兵为主力的结构,在军事史上,这个转变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汉朝曾经依靠骑兵取得了对匈奴作战的辉煌胜利。
杨家湾汉墓出土的骑兵俑即是汉王朝皇家骑兵的形象。骑兵成为作战部队中最有杀伤力的兵种,担负着冲锋陷阵的重要职责。其间数次对匈奴用兵,皆动用10万以上的骑兵参战。
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馆长李进增介绍,2012年,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将丝绸之路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此次展览也将有助于丝绸之路申遗。
推荐阅读:
考古学家发掘爱琴海岛 发现数百4500年前残缺雕像
中国持续加大对新疆珍贵历史文物保护修复工作力度
武康路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街
近百名考古爱好者探秘中山古城
分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