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在翼城大河口墓地考古发掘现场,一个个或长或方的“坑口”铺陈在赤裸的黄土中,虽然大小不一,深浅有别,但不仅毫无凌乱之感,已经清理过的墓葬内部甚至可以用“整洁”来形容,从高处看,几乎是一副有意为之的艺术品。
位于现场西北角的三名工人正在进行考古作业。正是下午时分,在墓坑西边的土堆上立着一个长方形的架子,上面蒙了一块编织袋缝剪的布,聊以抵挡毒辣辣的阳光。墓坑内,一位工人师傅一手拿着手铲,一手拿着毛刷,仔细辨别着在常人看来根本没有区别的土壤颜色,铲几下,再把铲下的土刷过,精心如雕琢。
这是大河口墓地发掘的最后一座墓了,而且已经进行到了棺底板,工作人员铲刷的目的就是把棺底原本每条木板间的轮廓分出来。而实际上,他们自己都可以推测出来,整个墓葬内只剩下棺底板下的那个可能存在的腰坑,如果有腰坑的话,里边也不过是一具狗的尸骨。
这样做有价值么?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大河口墓地联合考古队领队谢尧亭的解释是:4年以来,585座墓葬中每一座都是这么过来的,这样的苛刻程序会防止出现任何遗漏,而考古发现很多来自意外。
“考古不是挖宝。”谢尧亭说。这原本是一本书的名字,他把自己买下后仔细勾勾画画过的那本书借给记者看。书的作者叫高蒙河,和吉林大学考古系毕业的谢尧亭师出同门。
啥是探方?“正方格子”必须挖
在考古现场,规则地排列着几溜土台,考古术语那叫关键柱,关键柱的前身是探方。所谓探方,就是田野考古现场把发掘区划分为若干相等的正方格,以方格为单位,分工发掘,这些正方格就叫探方。探方由主体、隔梁、关键柱三部分组成,关键柱就是隔梁的交汇点,最后隔梁都打掉,关键柱则要保留。
探方的方向一般为正方向,即磁针指向。这样做的目的既便于测量,也有利于以后的发掘。关键点很关键,相当于坐标点。
谢尧亭说,进入大河口墓地的探方,他们是按照10米×10米一个布置的,这样的探方共布置了100个,隔梁宽1米,也就是探方内为9米×9米。每个探方内又分成四份,叫小探方。
在布好探方后,考古队员以“之”字形选择法,在选中的探方中进行小探方试掘。
这样做可以实现的目标是,了解到地层的堆积情况,确定早晚关系,先挖晚的,后挖早的,按原貌揭露遗迹,寻找到当时地面的原貌,还可以了解到墓口的高度。
为什么要看到当时的原貌?谢尧亭解释说,在原貌揭露后,假如发现两个墓葬间有一条路,那么这两个墓葬间就有了紧密的联系。比如说一个房子通过一条路连着一个菜窖,那么就可以推测出,这个菜窖就是这个房子主人的。
布探方是在考古现场要发掘的第一步,仅此,就把考古和挖宝区分开很远的距离。
盗墓贼的目的很单一,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用最直接的办法把墓里的东西一扫而空就是胜利。而考古需要的是最大可能获取信息。
联合考古队按层位发掘所有探方墓口上文化层,暴露墓口,拍摄探方全景照后,打掉隔梁,然后将每座墓葬下挖30厘米,对墓葬进行统一测量绘图、航拍、编号,再按计划有步骤地发掘单个墓葬。
大河口墓地没有发掘到当时的地貌,3000年的历史中,人类的活动加上大自然的破坏,不知道何朝何时这个地貌就被破坏得不见一点痕迹了。
谢尧亭说,探方做了也许发现不了有价值的东西,但不允许不做。
像手术刀一样切剖面
墓葬发掘的第一步就是发掘墓葬填土,在这一过程中,谢尧亭和同事们严格按照作业程序,采取了中剖面或者半剖面的发掘方法,也就是每座墓葬视大小在其中部或者一侧预留剖面,等发掘到一定深度,进行照相绘图后,再打掉剖面继续向下发掘,也继续留剖面。
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观察墓葬填土的层次和结构、构筑方式以及墓土的塌陷方式。
观察到填土方式有意义么?有。还是要获取信息。谢尧亭说,看古人埋葬时怎样把填土一层一层填进去的,如果能够找到给填土打夯的夯窝,还可以推测古人用的是什么打夯工具,铁的、木头的还是石头的。使用工具就是推断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信息
严格做剖面倒是让考古队有了明显的收获。
考古学术语有一个叫做“二层台”,也就是在土坑竖穴墓接近墓底的四壁台阶,叫做二层台。如系挖墓时预留的台阶,叫做生土二层台;如系下棺后另行夯筑的台阶,叫做熟土二层台。“以前考古界有争论,墓葬中是不是真有二层台,这回我们通过剖面不仅证明了有,而且总结出经验,二层台上一般要放置器物,而且大河口墓地有的墓葬二层台上有殉狗。也就是说,那时候埋葬死者的时候,还要在二层台上举行一次葬礼中的仪式。为什么这样做,研究起来就可以推测当时人们的宗教礼仪、思想观念。俗一点说,以鬼推人么。”谢尧亭说。
而且,谢尧亭说,下雨进水或者后代的浇灌等原因,竖穴土墓一般都有塌陷,之前,他一直以为,墓土就是从最上面一层一层塌下来,当时的地面会形成一个坑,但是通过做剖面才知道自己想当然了,墓葬填土的塌陷经常是从内部开始的,往往在墓内二层台上形成一个一个悬空,如果不加注意,会使填土内的器物悬空掉落造成损坏,而且,一旦在发掘中发现有悬空,就可以推测要接近棺的盖板了。
发掘过程事无巨细不厌其烦
墓葬填土采取半剖面或多剖面结合的发掘方法,逐层发掘,而且还要遵循图、表、文字、照相、录像相结合的原则,保证及时做好记录、取样以及现场文物保护工作。
每发掘出一件文物,考古队都要对发掘出的器物进行全程的图纸、照片、录像、编号等资料留存。
在核对无误后,他们还会专业地清洗每件出土文物,清洗过后,如果原本已经损坏,还需要对其修复;修复之后,再来一遍绘图、照相、拓片及检测分析等工作,陶器、玉器、青铜器的形状、尺寸、纹饰、铸造方法、产地等属性都要进行全面描述,并据此制作专属的卡片及详细档案。
可谓不厌其烦。
在这个联合考古队中,有5位干部来负责管理工地,并对墓地发掘中遇到的问题加以协调;有20位左右的专业技工负责对墓地发掘过程及出土器物进行全面记录、绘图、照相等技术工作。
即使是聘用的农民来进行墓地发掘等体力工作,也经过严格的培训。
跨省整体搬迁墓葬是一大创举
2010年12月17日,大河口墓地考古现场异常热闹,一台大型吊装起重机开到工地上,两个包裹严实厚密的白色套箱被吊装上了一辆平板卡车,缓缓驶出工地,逐渐走远。不明就里的看到了纷纷猜测,难道是整整两箱子宝贝?运到哪里去了?
这两个箱子确实是宝贝,它是本次发掘考古工作的一个创新之举。运走的不是金银玉器,而是两座墓葬,它们被设法整个儿从原地搬走,运到了位于河南省安阳市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
为什么要这么做?费事又费钱啊。
这是一个考古上的创举。“我们现在的墓葬考古发掘就是一个逆程序。古人怎么埋下去的我们倒着来做。对于一个墓葬侧面或者底部,除了破坏拆除几乎看不到。这回我们和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合作,做了一次实验,把两座保存较好、相对复杂的墓搬进室内,好处很多。进入实验室我们可以从各个角度去端详古墓葬了,任何一个角度都可以。”谢尧亭说:“当然,创新不是这样一遍就是创新了。还有更多的考虑:一些不容易现场考古保存的器物比如漆木器、锡器在室内都有好的办法保护。在野外考古,好多事情做不来,比如说,古人下葬的时候肯定都是穿着衣服的,不会光着身子,东周文献就明确记载着墓主人不止穿一套衣服,多的甚至会穿19套衣服。应该还有被子褥子,即使年岁长久腐烂了,也会留下细微的迹象或者碎片,虽然我们现在只能看到墓主人的骨架,但其肌肉在腐朽的过程中,穿在身上的衣服也肯定粘附在了骨架上。从理论上讲,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应该是能鉴别出衣服的材质,可是,这些东西野外都没有条件保护,刮风下雨等等情况既不允许做太细的工作,也会形成破坏。现在搬到室内,想做多长时间都可以,各种仪器都在手边,随时可以取样化验。考古能不能发现是一回事,发现了能不能保护才是难题。”谢尧亭说。
据了解,现在联合考古所已成功地复原出了大河口墓地几件衣服的丝织物,大河口人穿的衣服是什么材质,一定会有一个结论。锡器原本是古代墓葬陪葬品,但是因为年代久远损坏严重,往往提取不了,进入实验室考古后,古人用的锡器也有可能完整保留下来。
为了达到最好的效果,大河口墓地联合考古队还有多种发明创造,他们自制了可以伸缩的正投影遥控照相设备,还利用氢气球搞了航拍,效果都很好。
科技考古人才还是缺乏
“如果把考古的所有疑问都列成问题进行研究,我保证大河口的考古课题100个都不止。但是限于现在的条件,很多事情我们做不了。科技考古水平还是有限,科技考古的人才更是缺乏。”谢尧亭遗憾地说。
他举个例子,在本次考古中,他要求对每座墓葬中的每个器物内部的土样取样,外部土壤取样,墓葬里面的、外面的、生土、熟土都取样,密封好后标识出来要进行化验。化验可以解决好多问题,比如说一件器物,原本考古专家定论是酒器,可有没有可能是水器呢?化验一下器物内的土样,如果有酒的残留物就是了,如果没有则有可能是也有可能不是,也可能化验出来动物脂肪,证明它是食器。而且,还能知道在随葬时里面是放了东西的还是空的。“放没有放东西都是一种研究结果。考古就是一门实证科学,原则就是求实求真。”谢尧亭说。
但是,谢尧亭遇到了难题。这么大批量的土样化验检测,需要通过专业人员去搞,哪个研究机构愿意承担这样耗时费力的工程?不是考古人员不是考古研究机构,有人愿意去做么?可是没有人做,取土样又何必呢,“而且,如果要化验,还需要及时,过一段时间变质了,即使化验了,也达不到原来的效果啊”。
考古是一个系统的工程,环境考古、植物考古、动物考古、体质人类学……几乎都可以分列成为专门的学科,需要多学科综合,但是恰恰缺乏这样的人才和机制。“其实,所有的发掘都是破坏,无论是考古还是盗墓,尤其是在科学技术手段还解决不了很多考古发现疑问的时候。我非常赞成我们国家的现在的考古原则,保护为主,抢救第一。能不挖的尽量不挖,留给后人,等科学发达了,他们一定能够研究出更多的成果,解答更多的疑问。”
谢尧亭介绍,我国目前的考古工程分为三种情况,一是配合基础建设工程的考古,二是抢救性的考古,最后才是为了解决一定的历史问题小范围地选择组织的考古,很少主动发掘。
大河口墓地考古就是抢救性的考古,盗墓者已经对其有了破坏而且还在寻找一切机会下手,所以不得不全面发掘了。
考古究竟是为什么存在的
在采访的最后,记者问了谢尧亭一个根源性的问题:考古究竟是为什么而存在的?不会是仅仅是满足人们的猎奇心理吧?
谢尧亭拿着《考古不是挖宝》中自己勾画过的一段文字给记者看:
考古学是可以研究人类过去的99%的部分的惟一科学。只有考古学能够告诉我们过去的真正具有根本意义的事件——人类是在何时何地以及如何出现的;艺术、技术和文字的发展;农业、复杂社会、城市化的起源和发展。这些还只是遍布全世界的研究者、殚精竭虑地加以研究的各种各样的大量课题中的几个,而在每个领域都有大量的工作仍然有待去做……如果我们要知道我们正在去向何处,那我们就需要追溯我们的轨迹,去看看我们来自何处……
总结这段话的,是英国考古学家保罗·G·巴恩。
推荐阅读:
国家文物局重申:可挖可不挖的遗址 不挖!
中国文物专家将为2000多岁国宝文物做“修复手术”
台州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基本完成 新发现3088处
拉萨大昭寺文物保护维修工程竣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