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组瓷器是陕西西部出土的一组重要金代窖藏,最早撰文介绍的是沐子《陕西凤翔出土的唐、宋、金、元瓷器》,发表于《文博》1986年第2期,介绍1983年10月凤翔县曲湾公社杏树沟大队桑园村发现窖藏金代瓷器,系村民取土时在地表下两米深处发现,出土了一件瓷执壶和三件梅瓶。其中的刻牡丹纹执壶通高28.8厘米,壶流残缺;三件为梅瓶,其中一件刻诗词梅瓶高38.5厘米(图1),腹部刻《瑞鹧鸪》词,内容推崇出世隐逸,具有一定道教色彩。另两件梅瓶分别刻缠枝花卉纹、装饰水波纹的“风花雪月”文字。
这批窖藏瓷器地方特色及时代特征明显,胎质粗糙、坯件及底足成型较粗略,胎体上施有白色化妆土,釉色多数呈青黄色,有的偏白色,剔刻花纹及文字部位显青黑色,梅瓶均为金代典型的倒梯口、短颈梅瓶造型,肩部微折,底足较矮、足圈较宽,足底及足圈内无釉,足墙外斜,削足工艺比较粗略,“风花雪月”款亦属北方磁州窑系金代瓷器上流行的题铭方式。禚振西于上世纪80年代初为凤翔县文化馆鉴定部分馆藏青黄釉刻花瓷和金元黑釉瓷时,推测应属凤翔一带地方窑所烧造,近年笔者协助禚振西在进行陕西古瓷窑调查课题时,在凤翔青渠发现了大规模的古代烧瓷遗址,但窑址受土地滑坡和村庄占压,保存情况不够完好,在青渠下窑村拍摄到一件与曲湾窖藏刻字梅瓶文字和胎釉特征近似的梅瓶底足(图2),也促使我们对曲湾窖藏的年代和诗词内容重加考证。2009年在凤翔县开展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青渠窑址亦获调查发布,普查部门介绍青渠上窑窑址是宝鸡地区继麟游县澄铭窑之后已知的第二处古代窑址,也是目前宝鸡地区时代最早、规模最大的民间窑址。窑址位于姚家沟镇东北方向,面积约5万平方米,窑址区耕地可见大量匣钵、瓷器残片及烧造工具,西南部耕地内有瓷窑两座,该窑址对研究宝鸡瓷业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诗文比较和史迹考察,凤翔出土梅瓶收录的实际是金大定十年至二十三年之间马钰创作的一首劝化世俗的诗词,被凤翔民间流传并刻写在瓷器上,其烧造上限应为金大定年间。这件梅瓶堪称涉及全真教珍贵文物,证明了金代全真教在陕西西部民间的传播。与甘河镇保留的元代遇仙桥、明代全真教石像一样,它们对研究全真教的发展历史都提供了实物资料,其文史价值也因此弥足珍贵。
推荐阅读:
陕西省新发现早期长城237公里
瑞典一博物馆发现北京猿人牙齿化石
重庆彭水惊现了500年以上金弹子古树群
元上都遗址考古发掘历时三年暂告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