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日,经过近两年的准备,河北张家口市首次骨灰撒海仪式在天津塘沽进港口海域举行。据张家口市殡葬管理处贺永生介绍,此次骨灰撒海,共有36具逝者骨灰参加,地点选在天津市塘沽进港口海域,具体位置在北纬39°、东经117°。
23日下午1点30分,载有36具逝者骨灰和陪同他们的60多位逝者亲属的大巴车准时出发,晚上7点半到达天津中南海天大酒店。24日早晨5点35分,车队出发,6点到达天津市殡仪服务中心,逝者亲属按照编号依次领取逝者骨灰。6点30分,在天津市殡仪服务总站礼堂召开送别会。
随着哀乐声起,大家起立默哀。张家口市殡葬管理处副处长李凤英和李得春教授分别代表殡葬管理处和逝者亲属分别致辞,主持人宣读了骨灰撒海的注意事项。
8点20,到达塘沽海港码头,逝者亲属怀抱骨灰登船前往指定海域。9点整,骨灰撒海活动正式开始。游船徐徐前行,亲属们四人一组,依次将逝者的骨灰抖落海中,9点20分,骨灰撒海活动结束。
骨灰撒海,花瓣飘落。泛起的浪花结伴花瓣的飘香。一缕缕思念,随着大海的万顷碧波,将逝者们带进一个新的世界。
参加本次“海葬”活动家庭规模最大的是18号逝者郭荫南夫妇的亲属,他们共来了八个人,包括兄妹五人、老伴儿和两个女婿。这是一个有深厚文化背景的家庭,其中郭大顺先生年已73岁,是长子,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是我国著名考古专家,退休前任辽宁省文化厅副厅长,是红山文化的研究权威。这次,他和老伴儿不远万里从国外赶回来,为的就是能够亲自参加这次老人家的骨灰撒海活动。
郭大顺先生介绍,家父叫郭荫南,一生追随革命,曾任原察哈尔省宣化市副市长、察哈尔省商业厅厅长,后任张家口市政协副主席。1969年老人去世,去世前,他就将所有财产分批捐给了国家,如全套《二十四史》(明末版),现在仍然珍藏于宣化一中图书馆,还有50多间房屋也无偿捐给了政府。
郭大顺先生认为:“虽然‘入土为安’的传统风俗不能否认,但绿色殡葬也应该提倡。老人一生追求奉献,从不给别人添负担。爷爷郭维城就提倡新学,创办柳川书院并亲任山长,并兼任宣化总督学”。他还说,“父亲思想先进,1958年,父亲就将家族牌位推到。根据父亲的思想和做人原则,实施‘海葬’是老人家的最好归宿,也是对家父母品质的最好解释”。
而郭大顺的妹夫莘乃刚教授说:“我们年纪越来越大了,腿脚不便,上坟不是爬山就是爬台阶,特别困难,留给孩子们只能增加负担,海葬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郭大顺先生的妹妹郭女士说:“趁我们还在,能够在有生之年圆了老人家的心愿,是件好事!”
相对18号逝者亲属,13号逝者亲属肖先生夫妇显得特别悲痛。去年,年仅28岁的闺女自绝凡尘,投河而去。临走前,她留书“让鱼儿离开水,到河边去吧。”父亲说:“孩子喜欢山山水水,今天能够将她的骨灰撒海,这也算了了她的心愿。”
逝者亲属李得春教授说:“大海是孕育生命的摇篮。今天,我们把先人的骨灰葬入了大海,谁能说千万年之后、亿万年之后人类不会从大海走来呢?”同时,他也希望全社会都来理解和支持这种绿色文明的丧葬方式,也希望越来越多的逝者亲属与有关部门配合共同推动这一事业。
张家口市殡葬管理处副处长李凤英表示,“这是张家口的首次骨灰撒海活动。今后,还会继续搞,相信参与的会越来越多”。她透漏,目前,管理处已规划在张家口市西祥苑公墓建造“海葬”纪念馆,并刻碑纪念,预计年底完成。届时,每年逝者亲属都可以到这里参加公祭凭吊。
推荐阅读:
南京大报恩寺重建引争议 遗址曾发掘国宝级文物
风水问答:什么植物摆在办公室能够避邪
古庙如故 “基本看不到维修的痕迹”
日寇“华中矿业公司”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