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婆罗浮屠不可思议的寺庙
来源:国际在线 日期:2011-3-9
婆罗浮屠和其它同类的建筑有很大的差异。它被建于一座山上,而不是平地。不过建筑工艺和爪哇的其它庙宇相似。由于它的实心结构和类似金字塔的造型,人们起初认为婆罗浮屠是一座舍利塔,而不是庙宇。舍利塔的目的是供奉佛陀,有时也仅仅是一种虔诚的标志。而庙宇则是在房屋中供奉佛陀,并且给信徒参观朝拜。然而从婆罗浮屠的精心设计和建造来看,它事实上是一座庙宇。婆罗浮屠的台阶和走廊引导信徒们拾级而上,直至顶层。婆罗浮屠的每一层都代表着修炼的一个境界。信徒们的朝拜路线装饰着象征佛教大千世界的各种图案。
爪哇的民间传说认为Gunadharma是婆罗浮屠的建筑师。人们对他所知甚少。他在建造过程采用的基本长度单位称为tala,是指人脸上从前额发际到下颌底部的距离,或者是尽量伸展拇指和中指时两个指尖的距离。显然这样的长度单位因人而异,但佛塔的度量十分精确。1977年的一次统计发现佛塔各部分经常形成4:6:9的比例。随后人们在附近的佛教庙宇发现了同样的比例。考古学家猜想这一比例具有历法、天文和宇宙观的意义,就像柬埔寨的吴哥窟。
从垂直方向上我们可以将主要建筑分为塔基、塔身和塔顶三个部分。塔基是一个边长为123米的正方形,高4米。塔身由五层逐渐缩小的正方形构成。第一层距塔基的边缘7米,然后每层以2米的差距缩小,留下狭长的走廊。塔顶由三层圆形构成,每一层上建有一圈多孔的舍利塔,三层的舍利塔形成三个同心圆。正中是一座主要的圆塔,圆塔的顶端是整座建筑的最高处,离地35米。婆罗浮屠每一边的中间都有入口,总共有32只石狮子看守着四个入口,每个入口都有台阶通向塔顶。佛塔的主入口在东边,浮雕上的故事从这里开始。山坡上有台阶通往山下的平地。
佛塔的三个部分代表着通往佛教大千世界的三个修炼境界,即:欲界、色界和无色界。塔基代表欲界,五层的塔身代表色界,而三层圆形的塔顶和主圆塔代表无色界。色界的细致装饰的方形在无色界演化为毫无装饰的圆形,象征着人们从拘泥于色和相的色界过渡到无色界。
1885年人们在塔基的下面发现了一个隐藏的部分。这部分隐藏的塔基里刻有浮雕,其中的160幅描绘了真实的欲界。现存的浮雕上有简短的铭文,似乎是给雕刻师的指示和描绘要雕刻的场景。人们起初认为隐藏的塔基是为了防止山体下沉。另一种理论根据印度古代一本关于建筑和城市规划的著作认为,隐藏的塔基由于设计错误被上层的塔基代替。
推荐阅读:
湖南嘉禾发现一批清代洋枪
山东:云雾中的蓬莱仙境
汶川地震宗教活动场所重建有待跟进
西汉 乳钉纹铜壶 分页:[1] [2]
编辑:谢玉建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