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星塔周围已成了现代化的城市
在安县花荄,文星塔远近闻名,不过许多人只是看到文星塔的漂亮,却不知道这座高达28米、13层的古塔竟然是用土砖建成的,并且在建成后保存了一百多年,直到遭遇5·12大地震,才与其他现代建筑遭遇损毁。记者了解到,这座塔去年底按照古法重新修建后,仍然采用原来的建筑方法,大量采用土砖。古建筑专家相信,这座塔用土砖原样重建后,仍然可以保存相当长时间。
这种土砖用的材料与农村建筑的土砖不一样,是用糯米浆、石灰、卵石、黄土和竹筋等,按照一定比例通过人工方法压制而成,这样做下来的土砖还需要经过水泡的过程,经过了一系列化学反应,类似于没有水泥的年代打的三合土,比单独用泥土压制后晾干的土砖硬度提高了十倍,水浸泡后具有较好的防风化能力。砖体内部加进去的竹筋,本身强度很高,并且可以保存很长时间不腐朽。”
古塔历经百年:成为标志建筑
来到安县花荄,远远就看到了这座屹立在平地上的高塔,13层的塔体逐层收缩塔尖直插云霄,显得非常壮观。
这座塔有何来历?记者试图了解其中缘由,不过由于城市变迁,塔周围已经没有原住居民,记者了解到,古塔所在地原来是文星村8社,记者辗转在城中找到一位八十岁的老太太,老太太告诉记者;“原来这个地方不出状元,当地出谋划策说兴建一座塔,寓意给文曲星建个房子,希望能出状元,所以就有了这座塔。”这一说法得到安县文管所证实。
据安县县志记载,花荄古为冉駹国属地,是羌人集聚之地,历史上文人辈出,屡受朝廷加封。然而在撤县后的两百多年里,竟无一人高中甲榜。本地绅士商议联名上书县衙,要求建塔镇风水。众绅士的提议得到时任县令彭作籍的支持相助,花荄绅士于怀适请来工匠,于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在古镇南3华里处修建一阁,是年底建成竣工,取名为“文星阁”。清光绪四年(1878年),在外地做官的邑人周凯修告老还乡后觉得“文星阁”不高大雄伟,带头将还乡养老的俸禄悉数捐出,筹措银两,募集善款再建“文星阁”,于是文星阁从一层变成了七层。光绪十五年(1889年),当地绅士林根禀请安县知事宋德泽将“文星阁”再增建5层,以示安州文风,得到宋德泽的赞赏,遂与林一道筹集资金进行修建。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改建成13层的塔,通高28米。
推荐阅读:
银鎏金双凤牡丹分心(图)
扬州:东圈门老宅将“串珠成链”
新石器初期古墓惊现在韩国
两千年前古代高速路秦直道发现大转盘
分页:[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