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清县武康镇上有座东西向的小紫山,年前,考古队员在这里挖出了一片大规模的墓葬群。昨天,刚从德清回来的省考古所研究员郑建明兴奋地告诉记者:“从商代早期到战国,这样大年代跨度的土墩墓葬,在浙江非常少见。”
郑建明介绍说,这次在小紫山发现的墓葬群,共有14个土墩,墓葬则达到50多座,年代从商代早期、商代中晚期、西周早中晚期一直延续到战国时期,序列相当完整。而在此之前,浙江最早的土墩墓主要在衢州一带发现,以至于考古学家普遍认为,越文化中,这种富有特色的土墩墓葬形式,主要出现在浙西地区。
土墩墓,顾名思义,就是不挖坑,直接往平地上填土掩埋,形成一个个的坟包,即土墩。这种埋葬方法,是越文化的一大特色。“在北方,人们死后都是挖坑填埋,俗称土坑墓。”郑建明说。
本来,南北方的这两种掩埋方式,各不相同。但这次发掘出来的墓群,既有挖坑填埋的,也有不挖坑的。而且同一个土墩下面,有很多墓葬,最多的一个土墩达到上百平方米。这对研究土墩墓的起源和演变过程,具有非常大的价值,“这一发现把土墩墓的历史往前推了400到500年。”
在小紫山顶的一个土墩墓内,考古人员还发掘出了一座石室。好几吨重的石头,一块一块垒起来,垒了2米多高,再在上面盖上石板,外面堆上封土,却没有使用任何粘合剂。这项工作可不容易,需要多少人力和时间,连郑建明都无法估计出来。“春秋时期墓葬流行这种石室,从规模来看,墓葬主人的地位很高,是贵族。”
这种石室的砌法有点像金字塔砌法。估计施工时,工人先在边上起土坡,把石头推上去,再加一层土,再推石头……否则,人力难以叠起这么大的石块。
越文化中,原始瓷和印纹陶是非常有代表性的器物,这次土墩墓葬中,不但出现了不少原始瓷、印纹陶,还有石器和作为装饰品用的白玉器。总计100多件。
郑建明推测,商周时代,这里可能是一个聚落,聚落的人们,习惯于死后葬到“公墓”里。但由于研究资料有限,已经难以判断墓葬群主人之间是否具有亲缘关系。
推荐阅读:
新疆哈密:发现三千年前古墓群
浙江丽江:发现奇特石棺古墓群(图)
湖南邵阳:发现清代古墓
海口:五公祠元宵推出大型游园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