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沙湾镇一颗耀目明珠——留耕堂修缮一新后,将在元旦隆重亮相。
修缮历时两年
中堂水槽变形漏水,石柱红砂岩严重风化,如意斗拱出现倾斜……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留耕堂启动大修的原因。
2009年沙湾镇留耕堂修缮动工。沙湾古镇历史文化研究会何润霖介绍,这次大修由汤国华博士等权威专家策划指导,遵循“修旧如故”的原则,修缮主要包括三大块:建筑整体巩固、外表整饰保护、地面挖补修复。
具体包括:建筑主体的屋面修缮,灰塑装饰、木件翻新,青砖墙身的清洁、修补、加固及地面的复原等。
留耕堂外观
白蚁“安家”堂内木柱
全面杀虫,是此次修缮的一个特色。留耕堂的木、石柱达112条。何润霖说,此次修缮中发现,起码有四五条柱子有蚁蚀中空现象,灭虫后做了灌注填充材料、重新上保护漆等处理。此外,每个屋顶都须拆开检查,对朽坏的梁桁和破裂的瓦进行置换,全面杀虫后再铺设复原。
顶脊长联高近10米
恢复宗祠文化,是此次修缮的另一个重点。该建筑参考清末乃至民国时期的陈设布局,有所侧重地陈列其原物及复制品,展示其全盛时的面貌,再现留耕堂建筑文化、宗祠文化和氏族文化。如镌刻由族人撰写的,单幅高9.2米,宽85厘米,的顶脊长联,和1888年两广总督张之洞为该族所题的《寿序》。
难点:“莲花斗拱”差点装不上
何润霖表示,难度最大的当属“莲花斗拱”的巩固保护。“莲花斗拱”共有两组,位于头门、牌坊的上部,一重叠一重的坐落在古建筑学中称为“驼峰”的底座上,既起承重的作用,又是一种装饰,还有通风、透气的功能。因部分木材风化、收缩,结构的间隙起了变化,导致檐口成了不规则的弧形下坠。当时将其拆下来后,再重装时一度松散装不上去。经多位专家几番研究和努力,最终“莲花斗拱”才被束紧装回原处,使曾经低垂的长长瓦檐重新轩昂起来。
藏宝?天井地下藏明代石碑座
在第四进天井,记者见到一个石碑座,据介绍,这是翻新中工人们在拆除仿红砂岩混凝土地面时,挖掘出的一件保存完整的古雕花石刻构件,初步判断属明代雕刻风格。
该雕花石刻长1.6米,宽、高分别为42和60厘米,前后两侧花纹一致,无碑身。经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陈家祠)副馆长、文物保护专家李继光的初步鉴定,此物属明式石刻装饰风格的碑座基石,文物价值颇高。有关人士表示,据推测,天井地下或许还藏有其他宝贝,但考虑到继续挖掘会对文物建筑造成影响,故没有做深挖的打算。
留耕堂:岭南古建筑综合艺术之宫
全名为何氏大宗祠,有700多年历史,比广州陈家祠早了170多年,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留耕堂是广东民间乡村祠堂建筑中的典型代表之一,曾被著名文物考古学家夏鼐誉为“岭南古建筑综合艺术之宫”。主要特色是柱多、雕刻精、书联丰富、气势雄伟。
推荐阅读:
东山陆巷全国历史文化名村
精美的微缩古建
桐乡乌镇
木渎古镇 西施缘起乾隆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