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藏在孙家庄的老宅历史悠久
房子二层阁楼的布局
从清道光五年(1825年)至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孙氏家族中先后有二十余人荣任清廷学政、道台、郎中、知府、知州、知县等官职,有七人受皇封,被乡邻誉为“父子双翰林、一门三进士”,孙钦昂是这个家族中威望和官职最高的人。
昨日,文物考古人员在须水村两座160年前的古建筑中,发现了孙钦昂题写的建房记录,确认其中一栋古瓦屋建筑,就是清代二品老翰林孙钦昂的故居。
屋顶发现先人留下的笔迹
昨日上午,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普查小组负责人汪松枝告诉我:“西流湖办事处的孙庄村,有两栋古宅,建于清代。以前一直相传是清代大员孙钦昂的旧居,却没有相应的佐证。前天,这个旧宅的主人说,在其中一个古宅内,发现了孙钦昂亲自题写的建房记录,可以确认他的故居。”
昨日10点,我来到了孙庄村的古民居内。这是栋二层的起脊瓦屋,门朝北,有一个大院。女房主张艳君热情地把我们让到这栋老屋内。
“这就是中国古代明三暗五建筑,外看三间,内部是五间。全木架结构,房倒屋不塌。”女主人带着大家四处参观,还看了这栋老宅里存放的160年前的条几和橱柜。
“这一间房,是当年孙钦昂的伯父的房子,孙钦昂自己的房,是西侧那一栋。”张艳君说。
听说记者来了,58岁的孙国俊也来了,他就是孙钦昂直系后代,孙钦昂应是他的高祖。他领着我们,查看刚发现的孙钦昂的手迹。
在屋顶的柱子一侧,强光照射下,隐约看到一行字“大清光绪玖年三月上旬纯和堂主人孙钦昂修”。孙国俊说,那一年应是1883年,孙钦昂对该屋重修,他应该是住在这里的。
孙氏家族卖豆腐起家
孙国俊说,孙氏家族的兴旺,还要从卖豆腐开始。
“孙庄的孙氏家族,于748年从须水西与荥阳交界处的孙坡村迁到此地,该村原来叫梁陈庄,庄边多荒田,孙家人迁来后在此垦荒。”
孙氏家族中最早进入仕途的人叫孙树之,他幼时家贫,靠兄长卖豆腐供他读书。孙树之深知兄长劳苦不易,勤学发奋,于道光乙酉年(1825年)获拔贡衔,在山东禹城、菏泽县任县知事。
孙树之长子就是孙钦昂,于道光己酉年(1849年)获拔贡,又于咸丰五年(1855年)中举,次年进士及第,钦点翰林院编修,后多年在福建做官,官居二品。他的事迹在福建厦门地方志、荥阳地方志均有记载。孙树之四子孙钦晃因发奋学习,亦中进士,同治六年(1867年)任刑部主事。
孙钦昂之子孙综源,光绪十一年(1885年)进士及第,被钦点翰林。因其父是翰林,为区别父子翰林,人们故将孙钦昂称之为“老翰林”,孙综源称之为“少翰林”,誉为“父子双翰林”;加上孙钦晃也是进士出身,故称孙氏“一门三进士”。
提起孙家的历史,孙国俊感慨地说“这栋房子虽不知何时建,但大修在1883年,那时,孙家已经成了村里的大旺族,该村之后就叫孙庄了。”
文物部门开始保护古宅
孙国俊介绍,孙钦昂的孙子叫孙炳营(音),是民国时期与杨振宁同一时期派出去的留学生,新中国成立后也是第一批回国报效祖国的留学生,还受到毛泽东的接见,他之后一直研究西方历史文化。孙家子弟多潜心治学,建树多多,其中有专家、教授、博士数人。
文字记载,孙氏家族政绩卓著,当年光绪皇帝钦批官银六万四千两,历时四年,在该村占地18亩建造碑林,因其规模宏大,当地百姓称之为“大碑楼”,但在“文化大革命”中销毁殆尽。
“现在仅存这两座古宅了,有人多次提醒让我们拆了建成高楼,但是,我们考虑着它是古物,也是孙家历史的见证,想请文物部门帮助加以保护。”孙国俊说。
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汪松枝介绍,郑州郊区保存下来的古建筑已经越来越稀少了:“孙家这两栋古建筑,本身就非常有价值。孙钦昂是一位历史名人,在郑州名人录中,也是为数不多的重要人物。古建筑又是名人故居,近几十年还是第一次遇到,文物部门将和办事处、村委会一起,保护这一重要文物古迹。”
推荐阅读:
华山西岳庙
千年老街 安徽孔城的现代涅槃
龙游投资500万修缮12座古建筑
为古建筑群完善消防安全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