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
  首页 | 谈古论今 | 文物古迹 | 古建艺术 | 古建营造 | 古典园林环境 | 古建器皿 | 古建历史 | 古建论坛
 古建首页 >> 谈古论今 >> 古建资讯 >> 正文
陕西文物普查 探寻湮没田野的文明
来源:山西日报  日期:2011-12-5

    一项意义重大深远的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在三秦大地全面深入地进行;一场规模浩大的文物普查行动,在城市乡村轰轰烈烈地展开;一支信念执著、坚忍不拔的专业队伍,跋涉在高山平原,游走于乡村小巷,踏遍20.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在广袤黄土之中追溯远古的遗迹,在荒僻乡野之间寻觅历史的瑰宝。历时5年,1000余名一线普查队员、6000多人次文博干部,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34187处。 

    这一串串数字,是陕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成果的浓缩。不久前,我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各项任务圆满完成,全省共调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49058处,其中,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34187处,复查不可移动文物14871处,登记消失不可移动文物3701处。

    2007年4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通知》,陕西省随之启动此项工作。经过近5年的努力,陕西省文物工作者踏遍全省1747个乡镇(街办),31197个行政村、1989个居委会,总行程达60多万公里,调查对象8万多处,重点调查52842处,实地文物调查覆盖率达到100%。形成总数据量466199件,其中形成图纸10万余张,照片近30万张,共计416737张,采集标本10万余件。

    通过普查,我省进一步摸清了全省不可移动文化遗产的家底;锻炼壮大了我省文化遗产保护队伍,充实完善了博物馆和文博机构,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经验;铸就了“爱岗敬业、科学严谨、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陕西文物普查精神;扩大了我省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社会影响力。

    49058处,文物大省的新家底

    站在残存的文明遗迹面前,任何人都会被古文明的厚重折服。神木县邱井沟恐龙脚印化石的发现,对陕西远古环境及古生物的研究有着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西安市高陵县渭河南岸古生物化石及人头骨的发现,为研究渭水流域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的人类及其生存环境等重大课题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宝鸡市陈仓区桥镇遗址发现的筒瓦、板瓦、槽型瓦,把我国用瓦的历史至少提前了一千年,堪称“华夏第一瓦”,为研究中国建筑史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实物资料,这些文化遗产作为历史文化的载体,是人类文明的记忆,是历史瞬间的永恒。这批重要新发现不但填补了我省文化遗产资源的空白,而且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科学价值。

    相比1987年——1989年陕西省第三次文物普查,“三普”结果令人欣慰,本次普查成果不仅表现在文物点数量的增加上,乡土建筑、工业遗产、20世纪遗产等新文化遗产品类也得到丰富。这些新普查成果,是一定历史时期人类经济文化发展的标志,拓宽了文化遗产科学研究领域。

    建国后,我国曾于上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先后开展了两次全国文物普查。1987年—1989年,我省又组织开展了规模更大、效果更好的陕西省第三次文物普查。这次普查历时三年,参加人员逾千人,全省行政村踏查率达95%以上,共调查各类对象近3万处。

    2007年4月,国务院决定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省委、省政府对此高度重视,于同年8月成立了以主管副省长任组长、省级17个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陕西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制定下发了《陕西省政府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实施意见》;编制了《陕西省第三次文物普查实施方案》、《文物普查宣传方案》、《文物普查培训工作方案》和《文物普查试点方案》,正式启动了我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是国务院统一安排部署、各级人民政府承担的国情国力资源调查,是确保国家历史文化遗产安全的重要举措,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一项国家工程。做好本次文物普查工作,对于全面掌握我省不可移动文化遗产资源状况、准确判断文物保护形势、制定文物保护政策和规划、促进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陕西省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省文物局局长赵荣告诉记者。

    为了保证普查工作顺利开展,省政府多次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对文物普查工作进行全面动员和安排部署,强化领导,落实责任。景俊海副省长代表省政府与各市政府签订了文物普查目标责任书,各市政府与县(区)政府、县(区)政府与乡镇政府也逐级签订了文物普查责任书,这一做法被国家普查办作为先进经验在全国推广。于是,一场斥资5292万元,由文物、民政、国土、建设、宗教、林业等部门组成的文物普查组织机构网络,在厚重的黄土地上交织穿梭。

    这次普查,全省不可移动文化遗产的家底被清楚掌握。不可移动文物的数量、分布、特征、保存现状、环境状况等基本情况也基本摸清。据普查登记数据表明,我省文物点数量大幅增加,文物点分布区域相对均衡,古遗址、古墓葬仍为我省优势资源,为准确判断我省文物保护形势,科学制定文物保护政策和规划提供了翔实的依据。

    创新实践,垂范全国;千秋大计,质量为先

    高质量来自高度重视,来自一丝不苟、从严要求,来自对传承人类遗产、为千秋万代谋求福祉的关切。质量控制自始至终是我省保证文物普查科学化的关键。去年,国家普查办数据接收小组对我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调查阶段的数据进行审核,全部通过接收。普查数据误差率低于万分之一,数据准确率位居全国前列。

    为了严把普查质量,我省提出了“省市联合,以市为主”的组队原则。自2007年10月起,先后从全省文博系统中选调业务骨干460人,并吸纳大专院校、其他行业及社会各界的志愿者130余人组建了以市为单位的10支普查队伍,负责实施以县域为单元的逐县逐点调查,省普查办从省级文博单位中选调10名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担任各市普查队的业务副队长,增强了各普查队伍的业务能力。

    为了严把普查质量,我省还组建成立了陕西省文物普查专家库。普查专家库成员由考古、文物、古建、历史、信息、文献、科技保护等方面专家和学者59人组成,同时吸纳了陕西文物、考古界各个门类的学术带头人。普查库的专家负责普查工作的业务指导、技术把关,普查队伍的培训、业务素质的提高以及逐县开展普查验收,把握文物普查质量。丰富的专家库为普查工作奠定了强劲的软实力。

    经过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的艰苦跋涉,我省在全国率先完成了实地调查阶段任务、率先完成了实地调查验收工作、率先完成了普查工作报告的编制工作。建立了全国第一家“文物普查标本库”和“文物普查地理信息系统”。

    在这次普查中,为了妥善保管所获珍贵资料,省文物局在陕西考古研究院泾渭基地建立了陕西省文物普查标本库。标本库建筑面积480平方米,配置了56个轨道式标本柜,并专门研发了《文物普查标本登录检索系统》软件,用于普查标本的数据化管理。这是中国第一座以省为单位全面收集文物普查标本的专业库房,也是陕西在全国文物普查中的创新之举。

    这次田野考察,还形成了一系列垂范全国的创新经验:“宝鸡经验”是将普查表格的填写、标本资料的辨认识别,采取集体讨论、专家指导、相互品评、互相监督,达到集思广益、共同提高的目的,体现出普查队员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高陵模式”从编队方式、普查工作程序以及对普查成果的保护管理等工作进行周密安排,做到既全面普查,又加强保护的目的。

    “咸阳做法”实行队长负责制,把普查进度、普查质量以及安全等项指标进行分解,落实到人,形成各队积极、踊跃、竞争的机制,工作效率大大提高。经历了多学科、多领域、多行业的集成创新,陕西经验得到了广泛肯定。上月在我省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报告讨论会上,国家文物局普查办刘小和副主任对陕西“三普”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陕西普查的组队形式、验收制度、质量控制体系,以及标本库、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在全国具有示范作用,对整体推进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爱岗奉献,铸就陕西文物普查精神。

    陕西,南部山高林深,中部宽广平顺,北部高原连绵。要彻底摸清全省的文物遗迹,就要跑遍这山山水水,村村寨寨。这是一次文物大普查,亦是一次文保大练兵!支撑她的,是全体普查工作者的智慧、信念和勇气。

    五载勘察,五载奉献。完成的是数字,耸立的是精神!

    5年里,我省文物普查工作者身负神圣使命,勇挑责任重担,不怕苦、不怕累,凭着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克服山高路远、交通不便、酷暑严寒、蛇虫猛兽等困难,跋山涉水、风餐露宿,用双脚踏遍了三秦大地。59名文物普查专家、1000余名一线普查骨干,兢兢业业、科学严谨,不避严寒酷暑,不顾路途劳顿,一直奋战在普查一线。

    闫毓民研究员在长期的普查验收中腰椎间盘突出复发,躺在病床上仍心系普查,坚持用网络回复普查队员的疑难困惑,解决普查中遇到的问题;延安市普查队长王沛研究员身带心脏起搏器,冒着风险,始终坚持在普查第一线;马艾秦同志在丈夫做完心脏手术第二天,就带领专家组赶赴普查现场组织验收工作。正是由于专家们的无私奉献、忘我工作,才保证了我省文物普查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为了推进文物普查工作开展,陕西省文物局从局长到每位职工,分期分批到各县、区参加实地调查,每个处室对口一个设区市参加文物普查,局机关人员与当地文物普查队工作人员同吃、同住、同往参加田野文物调查工作,每人参加一线文物普查不少于一周时间。

    不仅是专家、干部,那些默默奉献、全身心奋战在田野考古的普查队员们,为了信念,不计代价将。

    普查进行到底。将普查进行到底,就是一种使命!

    在使命感召下,有些普查队员身患重病,随身始终装着急救药,但自始至终坚持一线普查,毫不退缩。有些队员无暇照顾年老的父母、患病的配偶、年幼的孩子,放弃参加子女的婚礼,义无反顾地加入普查行列。

    “在交通不便的村镇,全部用脚步走完每个自然村。将捡拾回来的标本,进行及时的清理、归类、编号。红肿的双手,在有泥渍的衣襟上擦了擦,又握起笔在做记录。忘了饥饿,忘了疲劳,忘了自己。走进小饭馆泥泞的双脚,质朴而略显疲惫的面容,只是一双眼睛依然炯炯有神。来不及取下背后沉重的行囊,忽忽吃完最简单的面食,又出发了。”咸阳市文物普查队的魏冰在博客中再现了当时的场景。

    遗迹无言,但他们记得有多少人为此付出过的汗水和泪水

    “可能我们今天做的工作有可能在有生之年都无法目睹它们所带来并创造的成绩,但每一张文物普查表所蕴含的信息不仅仅只是纸面上的几百个字,图画中的几根线条,而更多的则是承载着百年、千年甚至是万年的历史大舟。”来自延安市文物普查队的马凤霞真情道出了一个一线普查员的心声。

    爱岗敬业、甘于奉献是文物普查队员的真实写照,正是普查队员们许许多多感人至深的生动事迹,锻炼出一支敢打硬仗、能打硬仗的文物工作队伍,充分展示了我省文物工作者“爱岗敬业、科学严谨、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精神风貌,也让更多人感悟:奉献,是跨越发展、社会进步的动力。

    文物普查,唤起全民文化自觉文物普查,不仅给人们以强烈震撼与深刻感悟,也唤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文化自觉。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是做好文物普查工作的法宝。在普查中,我省坚持边普查、边宣传,努力提高广大群众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增强群众保护文物的自觉性。通过广泛宣传,社会各界对文物保护表现出浓厚兴趣,群众广泛参与文物普查的热情高涨,自觉交献文物、义务帮助查找信息、帮忙带路、提供支持的事迹层出不穷。一个个普通百姓,也因为汇入了文物普查这场浩大的工程中,从此与文物保护结下了不解之缘。

    年近60岁的村民刘高明,自告奋勇担当普查向导,四十多天一直坚持和普查队员同吃住、同工作,显现了极高的敬业精神和工作热情;81岁高龄的退休教师薄兴才老人,热心文物事业,主动为普查队员提供资料,并不顾年迈亲自为队员做向导,为普查工作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村民杨书圆在普查队员突遇大雨、无助徘徊之际,感慨地说:“就凭你们公家人在这样的天气中还一身泥一身水的工作,我虽然69岁了,没啥说的,一定帮你们找到地方。”

    文物普查过程本身就是一次文物保护宣传过程。普查工作者的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潜移默化感染着当地百姓,使他们自觉加入到文保事业中来。同样,正是这些纯朴善良、热爱祖国文化遗产的社会各界群众的热情参与,才使我省文物普查工作顺利、圆满完成。

    隆冬时节,静谧的三秦大地上,探寻曾经的历史印记工程已成为明天的历史印记。历经1000多个日日夜夜,那些被湮没的文明遗迹重新进入人们视野,书写着中华文明新版图。在六中全会的号召下,它们正成为中华民族凝聚力新的载体,成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精神标尺!

推荐阅读:

苏城老宅在历史与现代的交融中重生

安徽休宁县巨资整治千年古镇

永州市发现康熙年间古建筑群

莫高窟等古建群冬季消防安检

编辑:菩提树
名称天津杨柳青古镇风情街

类别自然山水园
名称百年商埠——周村

类别人工写意山水园
名称锦溪古镇:睡梦中的少女

类别自然山水园
名称俞源:九龙山下的古村

类别人工写意山水园
名称神秘古建筑遗迹:丹巴古碉群

类别古建形式
名称中国最完好的客家古镇

类别自然山水园
 ·山东济南民间古建筑壁画寻踪..
 ·拉萨大昭寺文物保护维修工程..
 ·海口:五公祠元宵节免费开放 ..
 ·福州千年古建筑法海寺发生火..
 ·浙江慈溪新增6处省级文保单位..
 ·浙江湖州市:27处文保单位入..
 ·北京:为杜绝烟花引火灾 文物..
 ·日本熊本城50年修复一小半
 ·南昌23个文物冲刺“国保”9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