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
  首页 | 谈古论今 | 文物古迹 | 古建艺术 | 古建营造 | 古典园林环境 | 古建器皿 | 古建历史 | 古建论坛
 古建首页 >> 谈古论今 >> 古建资讯 >> 正文
城市化进程不能丢掉传统文化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刘维维  日期:2011-11-29

    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对地方传统文化的冲击令不少学者担心。据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介绍,上海现存的历史建筑已锐减至632处,与多达1万处的伦敦相差甚远。为此,专家呼吁,加强地方传统文化保护刻不容缓。

    城市化与传统文化并不矛盾

    长期以来,人们对城市化和传统文化的关系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认为传统文化会阻碍城市化,要加快城市化的进程,就必须摧毁“旧的文化”。“这正是长期以来地方传统文化受到冷落的重要原因。”四川大学城市研究所所长何一民深有感慨地说。何一民认为:“城市化和传统文化并不矛盾,将传统与现代对立起来的思维方式是不恰当的,任何国家的现代化都应建立在对本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之上,因此,对于优秀的传统文化一定要传承和保护。”他还认为,城市化虽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城市化没有固定的模式,每个国家的城市化都应与本国的传统文化和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我国也一样。今天的城市化更需要传统文化的发展,并且传统文化应成为城市化的推动力。

    在城市化进程中,地方传统文化面临的解构和破坏是显而易见的。“但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作为主体的人在文化理念和价值判断上出现的严重问题。”上海交通大学都市文化与传播研究院首席专家刘士林告诉记者,在西方消费文化的影响与诱导下,国内很多人根本不知道我国有哪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这是很多地方把包含传统文化的建筑看做是城市发展的“负担”,毫不怜惜地拆除和丢弃的主要原因之一。如何重建人们对优秀民族文化基本的判断力和日常化的亲和感,是我国在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阮仪三说:“人们对城市化和传统文化的认识缺乏一种正确的理念,优秀的文化遗产,尤其是富有特色的地方传统文化是具有重要价值的,发展城市化不能丢掉传统文化。”

    “现代中国人所承载的传统文化太少,尤其是青少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何星亮对此表示担忧。何星亮建议,在城市化进程中应加强对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使全社会形成自觉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

    保持地方文化特色至关重要

    因地域和民族的特性,我国传统文化呈现“一体多元化”风貌,这也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遗憾的是,在城市化进程中,很多地方的历史风貌惨遭破坏,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多是些所谓现代化的建筑和设施,一些城镇、村庄甚至都变成了“同一张脸”,失去了自己的特色。长期从事国家历史名城保护工作的阮仪三对此感到无奈,他说:“这是我们的一大悲哀。”针对风景名胜区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何星亮认为,著名文化与自然遗产风景名胜区的各类旅游设施应与当地民族文化相协调,使内外景观相辅相成,融为一体。

    据了解,在韩国,为了保护本国的传统文化,防止“西化”,政府除了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大力推行民族文化振兴政策外,还通过各种方式保护传统文化和古村落,并对那些掌握传统工艺的艺人进行专项补贴,鼓励他们开发、继承传统工艺。欧洲主要国家也是如此,如英国、法国,虽同属西方文化,但它们均努力保留自己的文化特色。何星亮认为,在保持本国传统文化特色方面,我国应向这些国家学习。

    实际上,我国的城市化、工业化发展到今天,已对文化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有专家提出,保持地方特色应成为保护地方传统文化的落脚点。何一民认为,“只有发展具有独特的、地域的、民族的文化,才有可能形成自己的文化优势,增强地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他建议,地方政府应根据本地的传统和特点发展自己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制定出符合自身文化发展的规划,走出自己的道路,避免盲目追求城市化、现代化。

    刘士林告诉记者,尽管近年来城市化给地方传统文化带来“重创”,但也不可因此走向另一个极端,即把城市化进程与地方文化保护对立起来。实际上,只有集聚着巨大财富及更高文化产业化能力的大都市,才能为地方文化的现代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与展示平台;只有充分意识到城市在文化传承中的核心地位,文化保护才不至于成为纸上谈兵。

    进入新世纪以来,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水平逐渐提高。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人们在参观名胜古迹时,越来越重视其历史风貌和传统特色,对一些现代化的娱乐设施反而并不感兴趣。“人们思想意识的转变或将成为保持地方传统文化特色的有效推力。”何一民告诉记者。

    寻求健全的制度保障是关键

    “在传统文化保护方面,我国一直缺乏制度上的系统设计,以平衡城市发展和文化传承之间不可避免的各种矛盾。”刘士林认为,尽管目前这方面已有一些法律法规,但多半属于“急就章”。如何根据我国文化本身发展的规律与特点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为我国传统文化寻求制度保障是解决文化保护的关键所在。

    目前,国内关于地方传统文化保护的法律法规有《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以下简称《文物保护法》)及其条例等。阮仪三告诉记者,“它们的保护范围有限,比如《文物保护法》就很难实现对历史建筑的有效保护”。据资料显示,早在19世纪末,法国就建立了本国的历史建筑保护法,而我国至今也未建立。

    立法的相对缺失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在我国,尽管很多地方已有相关的法规和条例,但在实际操作中未得到很好的落实。2011年9月,文化部发布通知,明确提出建立警告、退出机制,加大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监管力度。人们普遍认为,这是对现有文化保护制度的有效补充。那么,对于非国家级的传统文化遗产应如何保护?何一民提出了“分层次保护”的办法。他认为,保障地方传统文化的存在和发展,不仅需要将其纳入法律法规的框架中来,还应使这种框架更加细化,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

    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我国的“申遗”热情空前高涨,很多地方将“申遗”作为大力宣传本地文化的有效途径。刘士林认为,“这是文化全球化给我国带来的一个积极影响”。全球化进程真正打开了我们保护文化传统的视野,同时国际社会也在政策、理念、理论、制度乃至技术上为我国提供了诸多宝贵的经验。

    借助国际社会的制度保护本无可厚非,但人们却对“申遗”的实际作用产生了质疑。阮仪三认为,很多地方在“申遗”之前大力提倡文化保护,“申遗”成功之后却把工作重点转向发展旅游经济上来,从而使当地的传统文化遗产遭到破坏性的开发。有消息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我国的多处世界遗产都亮出了黄牌。为此,有专家警告称,通过“申遗”宣传和保护地方传统文化本是好现象,但千万不要让“申遗”产生“副作用”。

    地方传统文化的保护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热点课题。2011年10月,中共第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文化强国战略”,将建立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体系作为一项重要目标。学者普遍认为,“加强地方传统文化保护是一项长期的、全民参与的工程,‘文化强国战略’的提出则为这一工程的实现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推荐阅读:

长春东安屯发现解放前“碉堡”?

广州规划局加强历史建筑保护

探古京东轩辕庙

渝北洛碛镇又见古墓群 已开掘3墓坑

编辑:菩提树
名称百年商埠——周村

类别人工写意山水园
名称锦溪古镇:睡梦中的少女

类别自然山水园
名称俞源:九龙山下的古村

类别人工写意山水园
名称神秘古建筑遗迹:丹巴古碉群

类别古建形式
名称中国最完好的客家古镇

类别自然山水园
名称台儿庄古城

类别古建空间
 ·山东济南民间古建筑壁画寻踪..
 ·拉萨大昭寺文物保护维修工程..
 ·海口:五公祠元宵节免费开放 ..
 ·福州千年古建筑法海寺发生火..
 ·浙江慈溪新增6处省级文保单位..
 ·浙江湖州市:27处文保单位入..
 ·北京:为杜绝烟花引火灾 文物..
 ·日本熊本城50年修复一小半
 ·南昌23个文物冲刺“国保”9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