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平的边城:南北通衢之地
三港虽僻处崇山峻岭之中,但自古便是宣平溪流域的南北通衢之地。宣平立县以后,三港南北通衢的地位更加突出,真有如凤凰城之于湘西的地位——边城。
由于地势、人缘、辖区的关系,古代与原宣平县联系最紧密的当属处州府——即今丽水市。而三港,正处在宣平与处州府之间的水陆交通口上。
先说陆路。原宣平县对外交通的陆上主干道是宣平县治所在地柳城至处州府城丽水这一古道。民国版《宣平县志》卷一载:“(柳城)南至丽水陆路:由迎恩门出城南行,过石门岭,经曳岭、槁岭入丽境。”而三港正处于石门岭脚,往北距柳城约20华里,往南距丽水约80华里。清人黄忝《石门岭头碑文记》云:“观夫岭之峰,巍峨之势冲天,豺狼之迹当道,过往来续之人莫不病焉。”假如有人从柳城前往丽水,步行翻越石门岭后已是筋疲力尽,再往南一直到丽水境内40华里路处的老竹才能住宿,期间还要翻越曳岭。于是由宣往处之人往往在三港住一夜,第二天清晨起身,一气儿一天走80里路到达处州府。假如有人从丽水往柳城,一气儿一天走80里路到达三港时也已筋疲力尽,只好在三港住一夜,养精蓄锐后第二天再翻越巍峨的石门岭。三港,由此成了宣平县与处州府之间陆上最重要的“驿站”。
再说水路。原宣平县对外交通的唯一水道便是通过宣平溪往南至丽水、温州。民国版《宣平县志》卷一载:“南至瓯括水道:宣居万山之中,嶙峋巍峨,四面崎岖,山谷溪涧,一苇可航,无所谓航路也。唯有以筏运之者。由(柳城)南门通济桥下运至三港十五里……”宣平溪流到三港后,因汇合了周源溪、石浦溪等水流,水量大增,溪面一下子开阔起来。由三港往下,船只可直达丽水、温州。这样,宣平县的山货等物资从柳城用竹筏运至三港后,再转到船上运往丽水、温州。丽水、温州的食盐、海货等物资由船只运到三港后,再转到竹筏上运到柳城。到了秋冬时节,柳城至三港段溪流水量小了,竹筏运输也就停止,柳城与三港间、三港与柳城间的物质交流全靠人工肩挑背扛。但三港至丽水的竹筏运输却是全年不间断的。由此,三港与柳城间的古道上又产生了一支挑夫大军。
由于水陆两路的地利,三港成了原宣平县的物流中心。当时,宣平县城柳城的商店全部称为“南货店”,宣平县所有外来的生活用品全部从温、丽经过三港运进。每天,无论达官显贵,还是贩夫走卒,往来三港,络绎不绝。三港成了原宣平县境内除县城外最繁华的地方。
今年74岁的退休教师、三港人王秀彪告诉记者,大约在1944年左右,他还看到过一批乌篷船运海货至三港。也有村民说,1958年还看到过一只乌篷船。对于童年时代的三港,年过古稀的王秀彪至今记忆犹新:
入村,沿溪大路旁,一路美食不断:粉干、面条、粉条、馄饨、油条、豆腐圆、油饼、油豆、花生等随处可见。店门口建有路亭,摆放着石凳,行人可在亭里歇脚,抽几口烟,喝几口店里提供的茶水。茶水是免费的,酒、烟则需要付钱。除了美食,沿溪大路旁还有竹筏行、宿店、布店、南货店、山地货收购行等。当然,这里还有赌场,还有暗娼。100多米长的村前大路上,整天熙熙攘攘。每天在三港村住宿的客商最少也在100人以上。当时有民谣曰:“要爽嫁三港”。又有民谣曰:“小小宣平县,大大三港村。”
三港田地很少,至今仅有200多亩耕地。村民自古以来靠经商过日子,也有部分村民靠撑排或当挑夫过日子。全村10多个姓氏,除原住民王氏外,其余的姓氏均是看中三港的地利慢慢移居三港的。
考察三港的历史,倾听三港老人的叙述,发现古村落三港与沈从文先生笔下的“边城”茶峒——凤凰城是如此的相像:
茶峒地方凭水依山筑城,近山一面,城墙俨如一条长蛇,缘山爬去。临水一面则在城外河边留出余地设码头,湾泊小小蓬船。船下行时运桐油、青盐、染色的五倍子。上行则运棉花棉纱以及布匹杂货海味。
但属于湖南境界的,茶峒算是最后一个水码头。……小船到此后,既无从上行,故凡川东的进出口货物,皆从这地方落水起岸。出口货物俱由脚夫用桑木扁担压在肩膊上挑抬而来,入口货物莫不从这地方成束成担的用人力搬去。
这小城里虽那么安静和平,但地方既为川东商业交易接头处,故城外小小河街,情形却不同了一点。也有商人落脚的客店,坐镇不动的理发馆。此外饭店、杂货店、油行、盐栈、花衣庄,莫不各有一种地位,装点了这条河街。还有卖船上檀木活车、竹缆与锅罐铺子,介绍水手职业吃码头饭的人家。小饭店门前长案上,常有煎得焦黄的鲤鱼豆腐,身上装饰了红辣椒丝,卧在浅口钵头里。钵旁大竹筒里插着大把朱红筷子,不拘谁个愿意花点钱,这人就可以傍了门前长案坐下来,抽出一双筷子捏到手上,那边一个眉毛扯得极细脸上擦了白粉的妇人,就走过来问:“大哥,副爷,要甜酒?要烧酒?”男子火焰高一点的,谐趣的,对内掌柜有点意思的,必故意装成生气似的说:“吃甜酒?又不是小孩子,还问人吃甜酒!”那么,酽冽的烧酒,从大瓮子里用木滤子舀出,倒进土碗里,即刻就来到身边案桌上了。这烧酒自然是浓而且香的,能醉倒一个汉子的,所以照例也不会多吃。……专以介绍水手为事业,吃水码头饭的,在河街的家中,终日大门必敞开着,常有穿青羽缎马褂的船主与毛手毛脚的水手进出,地方像茶馆却不卖茶,不是烟馆又可以抽烟。来到这里的,虽说所谈的是船上生意经,然而船只的上下,划船拉纤人大都有个一定规矩,不必作数目上的讨论。他们来到这里大多数倒是在“联欢”。以“龙头管事”作中心,谈论点本地时事、两省商务上情形,以及下游的“新闻”。邀会的,集款时大多数皆在此地;扒骰子看点数多少轮作会首时,也常常在此地进行。
这一大段沈从文先生笔下的“边城”茶峒描写,如果换掉几个字,换掉几个地名,真可以看做是对古时三港风情的描绘。“边城”茶峒是放大的三港,三港是缩小了的“边城”茶峒。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在数百年的时间里,三港曾是原宣平县的“边城”。
三港八景
三港风景秀丽,作为宣平的“边城”,三港八景曾颇有点名气,历代吟咏者甚多。可惜,由于后人的开发,珠山、蛇山、石香炉等景点均已遭到毁坏。我们只能从古代三港人的诗作中去领略三港八景的风采,现选录三港人王元兴的“三港八景”诗如下——
真武坐堂
钟灵毓秀信非常
真武如何称坐堂
山体巍峨形仿佛
神光赫赫镇斯乡
龟蛇把口
原来二将号龟蛇
真武威灵脚下遮
水口把持成胜迹
两山排闼几年华
石鼎香炉
一柱香烟千载炉
妙于石鼎似之乎
晨昏不断烟云气
篆出平安福寿图
屏山叠翠
祠堂门前对近山
山高树密列期间
山为屏兮叠为翠
借问当年谁点颜
古寺闻钟
霜天夜半忽闻钟
断续悠扬次第撞
因识白云深处好
古来山寺隔寒江
一潭印月
门前滩落一清潭
潭底空明秋影涵
不是寒潭邀夜月
每逢月夜景包含
双溪夹云
山外青山云外云
双溪夹处影纷纷
苍茫莫辨东西路
日上三竿两岸分
双桥挂虹
水绕山回涧两条
弯弯曲曲过双桥
晴明好是长虹挂
指点石梁一笔描
三港名人古迹
推荐阅读:
云阳重建下岩寺年底对外开放
探寻古老商街不变的文化“基因”
福州市民呼吁保护竹屿古村落
冬季火灾高发 古建筑更应注意防火
分页:[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