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外观上看,这应该是一座明清时期的古老建筑群,绿树掩映下,一片片青砖碧瓦、一座座亭台楼阁……但实际上,它并不古老,而是建造于1991年。它就是华宫,一个生于上世纪90年代、全国性仿古建筑热潮时代的标志性产物,在存在了短短20年后,现在的人们已经开始讨论,怎么把它拆掉……
生于仿古热
11月10日下午,有雾。爬过53级仿制的大理石台阶,就到了华宫的大牌坊下。牌坊后面,是一座大院落,里面有寺庙,也有道观,还有一条经营古玩字画的“古文化一条街”。不过,就像这座仿古建筑本身一样,里面的古玩字画也多数都是仿品,想淘到真古董,并不那么容易。
古文化一条街上有些冷清,多数店铺锁着门,少数几家开张营业的,也看不到店主。因为没有顾客,店主们都聚到外边打扑克去了。一位店主告诉记者:“通常只有周末那两天,这条街上才会有一点人气。”因为,周末时,华宫门外的中山公园就变成了一个跳蚤市场,到处都是摆地摊的,有一些顾客逛完了地摊,顺便会走进华宫看一看。
这座位于城市中心、却几乎已经被人遗忘的建筑群,建成于1991年,那时,正是仿古建筑热潮在全国范围兴起的时代。我市一位研究民俗文化的学者介绍说:“最先引领仿古建筑热潮的是河北省,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热播之后,他们那里很快就开始修建荣国府、大观园等仿古建筑。”并且很快,这股“仿古风”便刮遍全国,从西安的秦宫,到无锡的唐城,从开封的宋都御街,到巩义的北宋皇陵……“华宫就在这个仿古热潮中诞生了,最初是想当成一个旅游景点来修建,建成以后收门票,供游客参观。”这位民俗文化学者说,“但是很快,经营者就发现,游客对这种仿古建筑并不感兴趣,因为在这类景点里,游客们感受不到历史的味道。尽管从外观上,这类景点模仿了老建筑,但骨子里却缺少老建筑的内在神韵,以及厚重的沧桑感。”
热闹了没几年的仿古建筑景点,很快便遭遇到了市场的严冬,怎么才能生存下去,成了它们面临的一道难题。华宫也不例外,建成后不久,便因为门庭冷落而被迫撤掉了售票厅。
活着很迷茫
35岁的马锐,就住在华宫后面的一条小街上。在马锐记忆里,没有修建华宫之前,这里是一片广场,也是一座露天电影院,留有他童年许多美好记忆。“华宫建成之后,由于它最初的设计功能(旅游景点)无法实现,所以后来就一直在不断地调整经营方向,调整来、调整去,确实有点乱。”在马锐记忆里,“这里干过酒楼、干过宾馆、干过KTV、干过舞厅、干过游乐场、干过桑拿浴、干过保龄球馆、干过火锅城……总之跟走马灯一样,换来换去。”
不断更换经营项目,折射出了华宫经营主管单位在市场定位上的茫然。不过,在不断变换的店面招牌里,也有一块招牌被较好地保留延续了下来,那就是——古玩市场。藏家老宋已经在这条街上经营古玩店近10年时间,他告诉记者:“这里是东北地区最早的一座古玩市场,当年曾经繁荣一时。”而现在,随着华宫整体经营状况不善,古玩市场的业务也渐渐陷入风雨飘摇中。“后来,市内又陆续出现了港湾广场古玩市场、天植古玩城等场所,人家那里宣传的比较到位,装修也比我们这里漂亮,所以渐渐就把人气给吸引走了。”老宋说,“最早进入华宫经营古玩的一些老字号店铺,陆续搬到别的市场去了,这里就越来越冷清,收藏爱好者也很少到这里来了。”
尽管生意已不复往日之兴旺,但由于租金不贵、店铺面积又比较大,所以还是有一些店主选择留下。“我就当成是租一间仓库放古玩了。”老宋说,“说实话,我们的店铺租金比在市内租一间仓库贵不了多少,所以在这里面租房子开店压力不大,也就不想再去另外换地方了。”如今,依然留在华宫里的古玩店主们,大多都抱着和老宋类似的想法。拆了不甘心
上个月,华宫突然停水了,里面的店主们并不知道停水的原因。于是一些店主开始猜测,停水可能是沙河口区政府打算拆迁改造华宫的一个信号。不过,在记者采访时,华宫的一位管理人员否认了这一说法:“政府还没有人跟我们谈补偿的问题,所以现在还谈不到拆迁这一步。”
尽管这次突然停水可能与拆迁无关,但关于拆迁的传闻,却早已在店主们中间传了多年。“这不是什么秘密,华宫肯定要拆。”一位店主说,事实上,早在2008年,政府主管部门就曾讨论过“关于华宫拆迁改造的可行性问题”,不少店主都知道那次讨论。但是,华宫的产权归属与债务问题,最终成了制约拆迁改造方案迟迟无法出台的“拦路石”。
按照沙河口区城建局掌握的资料显示,华宫的产权单位是沙河口区园林管理所。1991年,该园林管理所与长海县华龙集团合作,由华龙集团出资建设了华宫。当初签订的合作期限是15年,也就是说,华龙集团建成之后可以经营15年,期满后就得把华宫交还给园林管理所。
但事实上,华龙集团在建完华宫之后,很快就取得了华宫的房屋产权证,15年期满后,他们并没有把华宫交还给园林管理所,合作双方由此产生了分歧,至今没能解决。此外,由于华宫建设时的定位失误,导致这些年来经营状况十分不理想,进而债务缠身,管理方又被迫把一部分房屋产权抵押给了银行。一位熟知内情的人士介绍说:“关于华宫的产权与债务问题,早就乱成了一团麻,现在要拆迁改造的话,当事各方全都不甘心,都会来争产权,这种争论已经持续了好几年,到现在也没理出个眉目来。”“不过有一点,华宫肯定要拆,只是一个时间迟早的问题,一旦产权与债务问题理顺了,华宫也就走到了它生命的尽头。”这位知情人士说,事实上,关于如何改造华宫,有关部门早就有了清晰目标。
在沙河口区城建局网站上,可以看到一份《关于在中山公园华宫地块开发建设沙河口区新经济地标的建议》的文章,那里面显示将来“要在这里建设起一座高层的地标式建筑,主要用于做写字楼,另外还有一部分要改建成广场绿地,供市民休闲健身”。
种种迹象显示,存在了20年的华宫,正在迷茫中等待着对它“最终审判”的那一天到来……首席记者翟丙军(报料人:王女士;线索费:50元)本报有奖报料热线82488888
记者感言:留些建筑给百年以后的子孙
2010年12月,佛山古镇拆掉了松风路仿古街,这条街建成才8年。2011年3月,成都市拆掉了大慈寺历史文化一条街,被拆时这条街建成才4年。从修建仿古建筑热,到拆除仿古建筑热,这种“一哄而上与一哄而下交替出现”的场面背后,折射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躁动与虚火上升。
一座华宫的拆与不拆,对于一座城市的整体规划来说,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但需要我们思考的是,除了华宫之外,我们是否有足够多的、可以留到千百年之后的建筑。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城市发展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但在繁华表象背后,我们其实一直都在忽视着一个问题,那就是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修建的这些城市建筑,到底有多少可以留存到100年、200年和更久之后?
一座城市的历史,不仅写在书上,也写在街道上。假如,一个轰轰烈烈的大建筑时代过后,很快所有的建筑作品就不复存在了,那该是一件多么悲哀的事情呀!
推荐阅读:
宁德桑田沧海古城已沉翠屏湖
昆明盘龙区龙泉古镇呼之欲出
呼唤中国城市建筑文化的回归
和平镇主街改造工程启动暂停接待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