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绵阳市梓潼县城北郊的七曲山,是川西北地区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在一千多年的造神运动中,梓潼人张亚子由人到神被历代皇朝追封至“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素有“北有孔子、南有文昌”之说。从唐朝武则天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在科考晋阶的前夜,一定会想到去文昌宫拜祭文昌帝君。
七曲山大庙旧称“文昌宫”,是“文昌帝君”张亚子的专庙。自元代开始,历经明清两代不断扩建,才成为现在的规模,整个殿宇楼阁共二十三处。其结构谨严,布局有序,廊腰缦回、曲折。
时雨亭
民国二十年,也就是1931年,梓潼全境连续大旱无雨,当时县长黄汝霖,率全城官绅把文昌帝君接到县城,建坛求雨。他们为什么要向主文运的文昌帝君求雨呢?因为梓潼人以为文昌帝君张亚子,最早供在善板祠的雷神庙里,先祖传说张亚子又是蛇神,蛇神就是小龙,不管是雷神,还是蛇神,他们都管降雨。梓潼又是文昌故里,他不会眼睁睁地看着乡亲父老受煎熬吧。说也奇怪,求雨求到第五天,果然降了大雨,于是人们就修了这座“时雨亭”来纪念文昌帝君。把头仰望,这时雨亭就象一张硕大的荷叶,当阳光从古柏的空隙中,洒落在那绿色的琉璃瓦上时,墨绿色的荷叶上面就会滚动着晶莹闪亮的露珠。
文昌宫正殿
文昌宫正殿,最早叫真庆宫。它建于明代,清雍正四年(1726年)冬天,被野火烧毁,雍正十年(1732)重建,正殿位于七曲山古建筑群的中心,又是供奉文昌帝君张亚子的主殿。正殿前面就是拜厅和高敲台,古人在这里举行规模盛大的春秋文昌祭祀和谈演《文昌大洞仙经》的活动,是做文昌会的重要场所。
文昌祭祀始于宋元,到明清已成为重要的官祭活动。二月初三是文昌的圣诞,全国各地都要按朝廷的祭典,在各地举行祭祀文昌的活动,又叫做文昌会。祭祀规格与孔子相同,在文昌祖庭,知县担任主祭官,县衙官吏、乡里学子、绅士、百姓都要到这里来参祭。还有来自川北的善男信女,规模空前,十分热闹。清代乾隆时,又开始举行秋祭,秋季的庙会又叫瘟祖会。
白特殿
白特殿及风洞楼依崖而建,重楼叠阁,因殿内后壁有石洞(俗名风洞)而得名。白特殿在风洞楼之下,因石洞前有文昌帝君的坐骑自特而命名。该殿始建于明代洪武八年(1375),殿堂外形为重檐卷棚顶,前檐制作望柱,后檐以山作壁,具有独特的南方园林风格。相传文昌年轻时乘白特(又称”四不像”)由风洞去长安求学,与姚苌为友。《历代神仙鉴》追封白特为鸣邪真神,风洞上方有石刻文昌传说图四幅。
桂香殿
桂香殿为明代初年蜀王府建,建筑面积31246平方米。殴前有4株极为珍贵的丹桂,相传植于南宗淳祜年间秋月红蕊绽放,馨香浓郁,有九里香之美名。文昌桂香殿与。蟾官折桂”齐名,成为科举仕子祈求获禄折桂之所。殿内文昌及侍从天聋地哑等实·己、铸铁像趋手写实,形象生动,有颇高的文物艺术价值。殿内左壁有清代文昌壁画和《阴骘文》石刻,阴骘文被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收人《世界圣典垒集》,还译为日、法、朝鲜文,在国内外流传。
古柏林
七曲山以古柏闻名,占地400余亩的中国最大的纯古柏林拥有古柏2万余株。主峰层林冠盖,四季常绿,疏条交映,幽雅静谧。山中一株“晋柏”虬枝粗干,宛若苍龙腾空,有“树王”之称,为古“翠云廊”之奇观。最老的“寿星”皇柏有2100岁,最年轻的“寿星”潘家柏也已200岁高龄。如今,新植柏林成片与古柏林区相连,形成了一条10多公里的“绿色长廊”。
七曲山风景区又是休闲健身的好去处。据林业科学家测定,一公倾柏树一昼夜分泌的挥发性杀菌素是松树的6倍,能产生大量的负氧离子,人在呼吸净化过的空气后,能增强免疫力,延缓衰老。
七曲山文昌大庙堪称东方神秘主义的一个范本。在桂香殿前,有几株无限高雅的明代丹桂静静流淌着青碧之彩,繁盛的翠叶漏下些鱼鳞状的光柱,这些光柱挽在一起谦恭地牵着长满青苔的浑厚树干,触摸那树干,一种深切的古意便大块漫出来。
梓潼三绝
梓潼三绝是指梓潼酥饼、梓潼片粉、梓潼镶碗三种小食,因独为梓潼所创,且质量上乘,所以品牌优秀,誉满神州。
梓潼片粉
号称梓潼乡土风味小吃三绝之一。有人说梓潼片粉象梓潼的民风一样,淳为味朴实,刚柔相济,这些话似乎有一定道理。片粉,食之有麻、辣、冲之味。秉性尚热,嚼之,柔韧凉爽,给人以寒。一道小食,寒热均俱,阴阳相宜,无怪人称其绝。
梓潼酥饼
因其薄而脆,民间又称"薄脆子"。入口而化,酥香可口,是人们食用之美食,请客送礼之佳品。梓潼酥饼制作历史十分悠久,相传早在汉代就有酥饼了,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寄居梓潼时,就常以酥饼伴酒吟诗,因此有"金樽美酒香酥饼,相如弹琴醉文君"的古诗句。唐明皇幸蜀时也曾品尝过酥饼,后来被列为"贡品"。梓潼酥饼早已行销全国各地。梓潼人也引以为荣。常把酥饼作为招待和馈赠亲友的首选佳品。梓潼酥饼,因其薄而脆,民间又称"薄脆子"。入口而化,酥香可口,是人们食用之美食,请客送礼之佳品。
梓潼镶碗
是地方上的一道特色大菜。要是接待贵客,必有镶碗。镶碗用料有鸡蛋、豆粉、豆腐、肉馅;底料有木耳、黄花、豆皮、酥肉、时令蔬菜等。制作时蛋清、蛋黄分别上笼分蒸,呈黄白二色,造型美观,滋润可口,深受食客喜欢。镶碗又是“十大碗”中的第一道盖面菜。镶碗最早是宫廷御膳,明世宗时,总督营戍政的仇鸾,失势后举家迁居梓潼,并将此菜的制作方法一并带回家乡。此后,便在民间的“田席”上增加了这道必不可少的镶碗大菜,就这样一直传到现在,成为梓潼的一道名菜,令人百吃不厌,享誉久远。
推荐阅读:
200万雍正官窑青花碗竟是赝品
四百年榆林镇北台 览塞上风情
苏州蠡墅长桥为古桥群“体检”
莆田雕刻橄榄核上“清明上河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