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护亟待加强](http://gj.yuanlin.com/UploadFiles/201111/201111414259363.jpg)
日前,本报做了关于“溪口博物馆将7块珍贵古碑弃置馆外”的相关报道,并且开通了热线13906610365发动金报读者跟记者共同努力,为一些记录了历史沧桑“流浪”在宁波各个角落的石碑找一个家。热线一开通,引起了众多读者的关注。“藏”于在鄞州区集士港广德庵内的两块宋徽宗御笔碑和嘉庆年间进士董澜的旧迹石碑进入了记者视野。前者置于露天遭遇雨打风吹,后者弃于山野。昨天,本报记者连线了鄞州区文管办谢国旗主任,他告诉记者:“保护工作需要一步一步来,下一步有条件的话,我们会给宋徽宗两块御笔碑建亭子,采取更好的保护措施。”
“临时”安置古碑长达5年之久
两块宋徽宗御笔碑就静静地“伫立”在广德庵天井内的东西两侧。记者看到,一通碑立于宋政和八年(公元1118元),另一通立于宋宣和元年(公元1120元)。由于距今已890多年的历史,加之历经沧桑,饱受风吹雨打,记者看到这两通碑身上精美的雕纹已逐渐褪去,也仅有三成碑文隐约可辨。据记者了解,碑文记述了有关填广德湖造田之事,具有历史资料价值,可算是一篇难得的宋代明州文献。
立于东首的石碑碑首呈漫圆形,正中长方框内阴刻“省降御笔”四字,四周雕琢一对高浮雕无角蟠龙,龙头朝下,龙体鳞甲圆浑滚转,颇具气势。碑体两侧线刻盘旋缠绕的云龙花边,十分精致。立于西首的石碑碑首上的龙身龙头已遭严重破坏,碑座也是之后用水泥重新立的,瑟瑟立于秋风下,难掩萧索悲凉之意。
网友“陶文仓”告诉记者:“2008年时,西首碑面文字自左至右,自上而下分段书写,虽略有自然风化的迹象,但通篇文字尚能辨识,除了几项奏请和原文批复外,赫然在目的是宋徽宗的一封批复信函。”但是如今,碑面上的字已然不那么清晰。据网友“陶文仓”介绍:“这两块碑2005年时是从别处拆卸下来暂时安置在广德庵的,但是没想到原本的临时寄放竟变成了长期摆设。”
据史料记载,作为御碑,这两块石碑原本应该有相应的石亭或石廊将其圈之保护,以防风雨侵蚀。难怪,“陶文仓”感慨说:“这两块御碑在宁波市乃至全国都算得上是屈指可数的宝贝了。如今,这样草草安放,实在让人心疼和惋惜。”
两块御碑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当地村民丁益利告诉记者,两块宋徽宗御笔碑是南宋文学家楼钥为表彰自己的祖父楼异围湖造田而刻立的。公元1117年,也就是宋政和七年,在宁波一带官任太守的楼异对广德湖进行了考察,“当时的广德湖比现在的东钱湖大约三倍。楼异认为此处土地肥沃,若种禾苗,必生双倍或四倍。于是上奏恳请宋徽宗恩准批示。”“政和八年,宋徽宗批示下来,虽然圣旨的全文已再难连贯通读,御笔主要内容可以归纳为两句话,‘依卿所奏,望卿实施。’”
楼异去世后,他被追封为太师,他的孙子楼钥,时任太傅,为纪念和歌颂自己祖父当年围湖造田的功德,于是他就在祭奠楼异的楼公庙前将当年宋徽宗批示围湖造田的圣旨刻记在石碑上,供后人景仰留念。
解放后,楼公庙一度成为粮站,上世纪60年代这两块御碑惨遭破坏。据丁益利介绍,御碑上如今已不再完整的龙纹雕刻正是当时被毁的。2005年,楼太师庙所在的土地被转卖给个人另作他用,企业所用的化学液体容易造成对文物的损害,为保护这两件国内罕见的宋徽宗御笔碑,在鄞州区文管会专家的指导下,重件搬运公司工人动用6吨起吊设备,把重达4吨、2吨的两块宋徽宗御笔碑,异地迁址并重新竖立在广德庵明堂左右两侧。
自此之后,宋徽宗御碑再也无人问津。只是,它的几块拓片还会时不时地出现在国家博物馆(微博)或各个博物馆内。
推荐阅读:
安昌将重现1100年前“彩虹跨河十七桥”美景
淮北古井发掘出大量珍贵文物
德昱中堂徽派建筑的神秘面纱
扬州大明寺——鉴真东渡前传经授戒地
分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