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县茶山村](http://gj.yuanlin.com/UploadFiles/201110/20111031125340538.jpg)
![乐昌仁化古村](http://gj.yuanlin.com/UploadFiles/201110/20111031125355420.jpg)
![仁化古村街巷](http://gj.yuanlin.com/UploadFiles/201110/20111031125410123.jpg)
古村落多是人居典范
梅州邹家围:浑然一体又讲“私密空间”
古村之美,在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完美协调,既是人居典范,也是科学标本。第三批古村落普查中的梅州丰顺邹家围,整个村落是一座三进二横的主祠和三层围龙所构成的独具特色的围龙屋,占地面积3万多平方米。村落东依尖髻山,西傍璜溪水,南、西、北三面都是自然石砌成的5~7米高的石坎,在西北、东北、东南、西南四个方位建了四个大门,堂屋、横屋、围龙屋、化胎、池塘五部分浑然一体。其中第三围围龙由一个个似四合院的建筑单元连缀而成,在粤东客家围龙屋建筑中独树一帜。省民协副主席、中山大学中国非遗研究中心教授刘晓春等专家认为,这反映了传统“聚族而居”的人居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产生了越来越多对“私密空间”的要求。
翁源湖心坝民居群:高墙既防盗且讲细节美
古村的细节值得耐心品味。普查中的几乎每一座村落,都有着大量的石雕、木雕、砖雕、笔画、花窗等装饰。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肖旻告诉记者,这些分布在石梁、柱础、柱顶、门额等地的装饰,在严守规范的同时,内容又极其多彩,除了饱含美好寓意,也成为珍贵的美学遗产。韶关翁源县湖心坝民居群,规划布局采用“网形”群体结构。村中建筑多为梁木架式砖瓦结构,祖祠雕梁画栋,鹅卵石铺街。围楼四周筑高墙,饰矮檐式瓦面。有的老屋采用锅耳式风火山墙,悬山式瓦面,防盗功能之余形态也很优美;有的楼顶放置瓷质“公鸡报晓”或“宝葫芦”构件以图吉祥。
梅县茶山村:游人大叹“茶山如玉”
已经获评首批“中国古村落”的梅县水车镇茶山村,拥有数十座古色古香、气势恢弘、结构独特、雕龙画凤的古近代建筑,多用三合体夯筑墙体,彩色地板,木材选用严格,且用量极多,天面均为青瓦和滴水口为琉璃瓦,门廊厅堂均有精雕细刻的花草鸟兽虫鱼等,壁画、楹联、诗词、门匾随处可见。图绘多选用天然颜料装饰,色泽鲜艳,历经百年而不褪色。有游者看后赞叹:“茶山如玉。”
全国古村落已由五千减至两三千,空心村与过度开发都要警惕
根据广东省民协提供的数据,全国依旧保存跟自然相融合的村落规划、代表性民居、经典建筑、民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古村落,已由2005年时的5000个锐减到如今的2000~3000个。广东的古村落也在城市发展进程中被逐渐吞噬,有不少成为“空心村”。
2007年,广东省文联、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在全国率先发起了省级古村落抢救计划——“广东省古村落保护专项工作”。五年来,他们组建了一支涵盖民俗学家、历史学家、建筑学家、美学家等在内的专家学者队伍,深入到乡村开展田野调查,普查梳理了近200个古村落,并制定了《广东省古村落认定标准》、《广东省古村落抢救保护实施方案》,这一“认定标准”在全国尚属首例。
专家们的脚步再快,也总是难以赶上村落破坏的脚步。普查组专家、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唐孝祥说,不少古村已经失去了完整的古貌,新旧民居杂居,以现代材料建造的刺眼的建筑不时出现,一些以做游客生意为目的的“农家乐”突兀地杵在田园之间或村口路边,令人瞠目。普查组专家、暨南大学历史系教授王元林则认为,古村文化信息的快速流失更令人担忧:“古村模糊的东西太多,断代纪年、村落起源、文字传承的明确记录太少,胡乱攀附名人的事情不少,一些在学术界看来是常识性的史实,地方上往往搞错、混淆。对于村落的呈现应当是不同文化、时代的剖面的组合,必须建立古村落的历史文化序列,以利于科学保护”。
广东省民协专家指出,这项号称与“推土机赛跑”的工作自开展以来,古村落的保护和开发已渐成共识,如江门市良溪村根据专家给出的准确定位,已被确立为研究珠玑巷移民文化的典型村落。
推荐阅读:
鞍山祖越寺
海城金塔
海城三学寺
辽宁山西会馆
分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