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四朝元老曹彦约
南宋时,都昌衙前村的曹彦约与兄长曹彦纯,同为朱子白鹿洞门生,“两曹”中以曹彦约名气最大,已列入都昌“朱门四友”之一,是南宋时著名政治家、教育家、军事家。
曹彦约(1157-1228),字简甫,号昌谷,南宋淳熙八年(1181)中进士,历官建平县(今安徽郎溪)慰、桂平军(今湖南桂阳)录事参军、司法参军、知乐平县,江西安抚司京湖宣抚司主管机宜文字,权知汉阳军事。开禧年间,金兵“重兵围安陆,游骑闯汉川”,曹彦约积极组织地方武装,在渔民的大力配合下,大败金兵,救援安陆,升任汉阳知府。
嘉定二年(1209),曹彦约升为湖南转运判官,后改利洲(今四川广元)转运判官兼知州。其时正值饥荒,粮食奇缺,饿殍遍地。他果断决定“减价遣粜,勤分免役,通商蠲税”。通过这些救灾措施,“民赖以济”。
宋理宗即位,曹彦约被提为兵部侍郎兼国史院修撰,不久迁礼部侍郎、宝谟阁学士兼侍读。授兵部尚书,曹彦约以年高力辞,于是改宝章阁学士、知常德府。庆元元年到三年(1125-1128),曹彦约常侍讲筵,以太祖、太宗、真宗三朝事迹为宝训,反复阐明,以为效法。他将所讲内容辑为一书《经幄管见》,共四卷,已收入《四库全书》。他还存有文学著作《昌谷集》二十二卷,著作《昌谷类稿》六十卷,《舆地纲目》十五卷,《星凤楼法帖》等。他还是一位诗人,许多诗作收入史册。
御赐“星凤楼”法帖集真迹
《曹氏家谱》记载:曹彦约辞官返乡时,皇上敇建了“星凤楼”,以供曹彦约先生在故里读书、篆字、收藏、研讨及颐养天年之用。
“星凤楼”建在水池中央,架一石桥通途。四面栅栏倚水,廊曲迴榭,雕梁画栋,斗拱飞檐,气势宏伟,高耸入云。楼顶上还有一个大花瓶安插在屋脊瓦上,楼上除藏有《星凤楼法帖》外,还珍藏着多种山水奇画和书法作品真迹。南宋理宗皇帝御笔书写的“星凤楼”牌匾,悬挂于“星凤楼”上。可惜的是,“星凤楼”在“文革”期间遭毁,只剩下水池和楼基。
《星凤楼法帖》最初出于南宋兵部尚书曹彦约之手,其幼子曹士冕继之,在其父的影响下,他致力于书法研究,并著有《法帖谱系》二卷,其孙曹之格进一步对名家名帖进行搜集整理并重新摹刻。该法帖集宋以上各朝各代书法名家的真迹于一体,共12卷。
祖孙三人摹刻精致且一丝不苟,《星凤楼法帖》在浩瀚的中国书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近千年来,各个朝代都有书法家和书法评论家对它给予了高度评价,足见其影响之深远。
尚书古井是后人幸福泉
衙前八景之一的尚书古井,系曹彦约辞官返乡后,为造福桑梓,在故里尚书府邸门前开凿的,并在该井上做了一个四柱擎天的凉亭,既可以遮风避雨,又能歇息休闲。
曹彦约辞官回故里后,力倡办学堂、兴教育,教化于乡民。同时,曹彦约带领族人寻找地下水,并开源节流,挖塘蓄水,开渠引灌,开挖出来的上年塘、承家塘、大塘、五家塘等各占地十几亩,可灌面积几百亩。开凿出来的泉井(今叫富金井),大旱之年也可浇灌几百亩水田,至今仍水源充沛,周边村庄都受益。
宗谱与墓碑证实曹雪芹祖籍地
在都昌衙前曹村,有一部民国时期修编的宗谱,上载曹孝庆为曹氏十四世孙。宗谱还表明,曹孝庆的爷爷始居于都昌龟山,后迁至南堡(街上),曹雪芹为武阳曹氏始祖曹孝庆后裔。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是曹彬、曹玮的后裔,而曹玮的四代孙就是曹孝庆。
曹孝庆任宋礼部尚书,礼部尚书衙建于都昌龟山一带(今都昌北炎境内)。衙前曹村守谱的曹光填说,宗谱记载,曹孝庆官居礼部尚书,攀附南宋贾似道,后“贾党”被皇帝捣毁,曹孝庆受牵连而归隐都昌,死后安葬于湖口走马岭。而他的长子也因受到牵连,一同归隐。曹孝庆亡故后不久,南宋也灭亡了。曹孝庆二子曹伯明长大后因时势变化,入元朝为官。元朝在南宋所辖地区统治不过70余年,统治末期江南各地始发“红巾军”起义。曹孝庆子嗣因此蒙难,朝廷要满门抄斩,曹氏家族四处纷逃。其中一支迁入南昌武阳。曹光填说,宗谱记载这次祸乱为“红花之乱”。
江西省滕王阁文化促进会曹雪芹祖籍调查组首席研究员、江西文物考古研究所陈江教授近期多次赴都昌讲学和实地考察。他认为曹雪芹南宋祖籍地在都昌是铁定的事实。江西画报社书记、南昌大学兼职教授、高级记者陈红针对曹雪芹祖籍地之争谈了她的见解,她认为无论是都昌、武阳,抑或是丰润、辽阳,都是曹氏家族迁徙路上的重要接点。迄至南宋,都昌是曹雪芹祖籍的“源”,其他都是“流”,本身不会产生冲突。
北京曹雪芹研究会会长胡德平对都昌启动曹雪芹家族文化研究予以肯定,并表示会到都昌实地考察。
推荐阅读:
炎陵发现两百年历史徽派民居
隐藏巨贪和珅惊天秘密的恭王府
藏敏珠林寺维修工程拉开序幕
亚太古建筑培训虎丘塔列课程
分页:[1] [2]